[实用新型]船舰靠泊监视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721296.2 | 申请日: | 2012-12-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328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03 | 
| 发明(设计)人: | 李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金涛船务服务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3B49/00 | 分类号: | B63B49/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00457 天津市滨***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船舰 靠泊 监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监视系统,尤其涉及一种船舰靠泊监视系统。
背景技术
在发展迅速的今天,海上交通的发展部逊于陆地交通,由于大量的出口进口从而海上交通也是十分的繁忙,每天都有大量的船只靠岸或离港。
一般如货柜轮或邮轮这种较大型的船只,因为体积庞大操控不易且视觉死角多,因此,这种大型船只在进港或离港时,都会有引水人为操舵人员指引航道方向,以便于带领大型船只靠泊或是驶离。而如渔船或快艇这种小型的船只,因为体积小操控简便,且较无视觉死角,因此,在进港或离港时都是操舵人员自行操控船只靠泊或驶离。再如游艇或中小型军舰这种中小型的船只,虽然体积较货柜轮或邮轮小了许多,却又较小型船只大上许多,所以,在船只靠泊或驶离时,往往需要船上的指挥人员邻靠于船舷处观察船舷与岸边或其他船只的相对位置,以指挥操舵人员操控船只,避免因操舵人员的视觉死角或操作不当而损伤船只。
但是,每个指挥人员的经验与细心程度也有所差异,因此,对于相同的情况,不同的指挥人员可能会有不同的指挥方式,而且对于操舵人员来说,要熟悉不同指挥人员的指挥方式也是一大负担;再者,指挥人员与操舵人员之间的距离,也有可能影响指挥人员指令的传达,造成操舵人员误判了指挥人员的指令,特别是天气不好时,不但容易使得指挥人员的指令无法正确的传达,更容易使邻靠在船舷的指挥人员因天候因素而发生落海意外。
因此,迫切需要一种使用便利且能增进船只靠泊安全性的船舰靠泊监视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便利且能增进船只靠泊安全性的船舰靠泊监视系统。
相应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船舰靠泊监视系统,适用于一船舰上,该船舰包括一船体,及一设置于船体上的驾驶室,而船体具有一位于驾驶室后方的船尾,及位于船尾相反侧的第一船舷与第二船舷,所述船舰靠泊监视系统包含:第一影像捕获设备,包括一设置于船体上且邻近第一船舷的第一外壳、设置于第一外壳中的第一驱动马达、受第一驱动马达驱动的第一回旋臂、枢设于第一回旋臂上的第一转动轮、设置于第一回旋臂上的第一调整单元,及设置于第一调整单元上的第一摄影镜头,第一外壳具有一形成有一面向第一船舷的第一开口的第一壳体,及枢设于第一壳体上以封挡第一开口的第一外盖;以及一控制装置,包括一电连接第一驱动马达、第一调整单元,及第一摄影镜头的控制器、一电连接控制器的电源供应器,及一电连接控制器的显示屏,控制器与显示屏是设置于驾驶室中,而显示屏能显示第一摄影镜头所拍摄的影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控制器能控制第一驱动马达驱动第一回旋臂在一收纳位置与一监视位置之间移动,当第一回旋臂位于收纳位置时,第一回旋臂、第一调整单元,及第一摄影镜头是位于第一壳体中,且第一外盖是封挡第一开口,而当第一回旋臂位于监视位置时,第一转动轮是顶撑第一外盖,使第一摄影镜头凸出第一开口并朝船尾方向拍摄第一船舷的影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回旋臂具有一被第一驱动马达所驱动的第一回旋部,及一连设于第一回旋部上且倾斜向上延伸的第一延伸臂部,第一调整单元是设置于第一回旋部上,而第一转动轮是枢设于第一延伸臂部相反于第一回旋部的一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调整单元包括一设置于第一回旋部上的中空状第一固定座、一活动地设置于第一固定座上的中空状第一调整座,及二分别设置于第一固定座中以分别驱动第一调整座的第一调整机构,第一摄影镜头是设置于第一调整座上,所述第一调整机构能分别调整第一调整座在设定角度内相对第一固定座作上下与左右偏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每一第一调整机构皆具有一设置于第一固定座中的第一电动马达、一被第一电动马达所驱动的第一齿轮,及一设置于第一调整座上且与第一齿轮相互囓合的第一齿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金涛船务服务有限公司,未经天津金涛船务服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72129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