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公路隧道路面冒水排泄设施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628573.5 | 申请日: | 2012-11-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263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8 |
| 发明(设计)人: | 李寒;李永明;周一勤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交通工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21F16/02 | 分类号: | E21F16/02 |
| 代理公司: | 宁波天一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07 | 代理人: | 刘赛云 |
| 地址: | 315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公路 隧道 路面 排泄 设施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排泄公路隧道路面底下冒水的设施,尤其是指一种公路隧道路面冒水排泄设施。
背景技术
目前,隧道在公路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而隧道内的防水、治水又是隧道工程建设和维护的难点,排水设施完善与否不仅关系到隧道结构的寿命,更关系到隧道运营的安全。
隧道里水的来源主要分为三类:一是隧道内墙身、拱部的水,一般以渗漏滴为主,如出现大量的涌水,就可能影响结构安全,必须采取特殊措施处理;二是路面以下的地下水冒到路面上,这类水一般随季节变化,冒水量有时会很大;三是路面水,它是由第一、二类情况或车辆、人为因素引起。
墙身、拱部和路面上的水主要通过二次衬砌与初期支护之间的防水土工布、橡胶排水管、路面纵向边沟、纵向边缘排水管、横向下排水管、纵向中央排水管等组成的排水系统进行排水。路面以下的水,一般通过预先设置的盲沟排至隧道两侧的路面纵向边沟或纵向中央排水管,但由于隧道地质情况复杂,地下裂隙水发育,并且隧道开挖前后地下水变化无序,故很难准确确定地下水的位置,盲沟的设置往往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有时即使盲沟设置位置准确也往往由于施工或其他原因而导致盲沟失效、失去排水功能。
因此,建设期设置的各种排水设施因多种原因还是不能完全根治隧道的渗漏水和冒水现象,特别是冒水现象。每逢多雨季节,地下水压增大,地下水就会沿着路面的伸缩缝或施工缝冒出,一旦路面积水严重,将大幅度降低路面的抗滑性能,对过往车辆行驶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迫切需要采取一种实用、快速、高效、耐久的路面冒水的处理方法,以保障公路隧道的安全运营。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实用、快速、高效、耐久的一种公路隧道路面冒水排泄设施,以保障公路隧道的安全运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公路隧道路面冒水排泄设施,包括构成公路隧道的路面、墙身和拱部,所述的路面包括基底和由下而上依次铺设在基底上的垫层、水泥混凝土层和沥青层,该路面两侧的表面还分别设有路面纵向边沟,所述的在出现冒水的路面上沿垂直隧道轴线的方向作两条平行切割线、并对两条切割线向下依次凿除沥青层和水泥混凝土层以形成填埋槽,该向下切口成三级台阶状;所述的填埋槽内铺设有安装在垫层上的多孔钢质水管,在多孔钢质水管上设有密布的透水孔,该多孔钢质水管自路面中间横向铺设到每侧路面的路面纵向边沟内;所述的多孔钢质水管的两侧和顶部密实填塞有碎石透水层;所述的碎石透水层上覆盖油毛毡,该油毛毡上铺设钢板,并在钢板顶部依次回填水泥混凝土层和沥青层。
所述的路面中部设有纵向中央排水管,该纵向中央排水管埋设在基底的底部;所述的路面两侧还分别设有埋设在基底底部的纵向边缘排水管;所述的纵向中央排水管与纵向边缘排水管之间设有相连通的横向下排水管、纵向边缘排水管与路面纵向边沟之间设有相连通的横向上排水管。
所述的沥青层切口宽度最大,水泥混凝土层、钢板和垫层顶面的切口宽度依次缩小。
所述的多孔钢质水管为无缝涂锌空心管,该多孔钢质水管在每一填埋槽内均安装有两根,每一根多孔钢质水管的总长度均比路面总宽度的一半再长1cm,它自路面中间横向铺设到每侧路面的路面纵向边沟内;所述的每一根多孔钢质水管上密布的透水孔均呈梅花状,其孔径3~5mm,孔距3~4cm。
所述的多孔钢质水管的外径3~5cm,壁厚2~3 mm。
所述的油毛毡厚度为0.5~1 cm,该油毛毡两侧分别向上延伸并包覆住路面的水泥混凝土层的切口。
所述的碎石透水层是由多颗质地坚硬、无土无尘的透水碎石构成,每一透水碎石的粒径均大于多孔钢质水管上透水孔孔径,最大粒径为1~2cm。
所述的钢板厚度为1~2 cm,浇筑在钢板上的水泥混凝土层宽度为20~25cm。
所述的回填在填埋槽内的沥青层宽度为60~80 cm,该沥青层与路面的沥青层重新相连成一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交通工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宁波交通工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2857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