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二氧化硫喷射法深度处理含氰污水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19102.8 | 申请日: | 2012-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248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8 |
发明(设计)人: | 赵振锋;杨建高;康冠军;潘少华;刘晓勃;汪江敏;张学军;张建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灵宝金源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 |
代理公司: | 郑州联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04 | 代理人: | 时立新;杨海霞 |
地址: | 47250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二氧化硫 喷射 深度 处理 污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湿法冶金含氰贫液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二氧化硫喷射法深度处理含氰污水的装置。
背景技术
含氰污水在破氰时,pH值的控制需要依据通入破氰槽内的SO2气体浓度进行调整。现有的处理含氰污水装置中,破氰槽一般与罗茨风机连接,SO2气体通过罗茨风机鼓风进入破氰槽,这样不仅容易引起SO2的泄露,而且处理后的贫液含氰量在22毫克/升左右,达不到国家规定地表三类水质含氰标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二氧化硫喷射法深度处理含氰污水的装置,该装置用水喷射真空泵替代罗茨风机与破氰槽连接,处理后的废水中氰含量可达0.15毫克/升,符合国家规定外排水三类标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二氧化硫喷射法深度处理含氰污水的装置,包括顺次连接的一次曝气槽、破氰槽和二次曝气槽,其中,所述破氰槽连接水喷射真空泵。
具体的,所述二次曝气槽经压滤泵依次连接板框压滤机、浓密机和缓冲槽。
优选的,所述一次曝气槽数量为2个,所述破氰槽的数量为2个,所述二次曝气槽数量为4个。
另外,为使用方便,可以将浓密机的下端出口经软管泵与二次曝气槽连接,使浓密机的底流可回流至二次曝气槽。
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装置的优点在于:用水喷射真空泵替代罗茨风机与破氰槽连接,利用水水喷射真空泵抽真空原理,使破氰槽内的中和料浆与SO2充分融合,增强了破氰效果,从而有效降低含氰废水中的氰化物含量。该装置运行成本较低,处理后的废水中氰含量可达0.15毫克/升,符合国家规定外排水三类标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二氧化硫喷射法深度处理含氰污水的装置,包括顺次梯级连接的一次曝气槽(一次曝气槽数量为2个,分别是第一曝气槽1和第二曝气槽2)、破氰槽(破氰槽数量为2个,分别是第一破氰槽3和第二破氰槽4)和二次曝气槽(二次曝气槽数量为4个,分别是第三曝气槽5、第四曝气槽6、第五曝气槽7和第六曝气槽8),其中所述第一破氰槽3和第二破氰槽4均与水喷射真空泵9相连接。所述第六曝气槽8经压滤泵10依次连接板框压滤机11、浓密机12和缓冲槽13。浓密机12的下端出口经软管泵14与第五曝气槽7连接。缓冲槽13出口连接滤液泵15。
含氰中和(该装置适用于采用SO2 —空气氧化法处理含氰污水):含氰污水A和电石渣调浆槽送来的灰浆B,进入第一曝气槽1后溢流进第二曝气槽2(通过添加电石渣调整pH值至9—10),然后依次溢流进第一破氰槽3和第二破氰槽4,此时通过水喷射真空泵9向第一破氰槽3和第二破氰槽4内通入生产系统来的SO2气体C调整pH值至6―7(用以使SO2气体和破氰槽内的中和浆料充分融合,从而破坏铜氰、锌氰络合物);破氰后溢流进入第三曝气槽5,向第三曝气槽5内加入灰浆D调整pH值至8―8.5并加入TMT-10固体重金属离子捕集剂E(用以除去重金属离子),再依次溢流进入第四曝气槽6、第五曝气槽7和第六曝气槽8进行曝气增加反应时间,第六曝气槽8经压滤泵10送到板框压滤机11过滤,黄泥外排,滤液进入浓密机(Φ9m)12澄清后进入缓冲槽13内,再经滤液泵15输送外排,浓密机12底流经软管泵14返回第五曝气槽7。
装置运行控制点及分析:含氰污水处理主要是通过SO2空气氧化法破氰,该过程中需要控制各槽(尤其是破氰槽)内的pH值,破氰后重金属捕集剂加入量根据含氰废水中重金属含量适当调整,破氰合格,重金属就基本能达到外排要求,各槽体氰化物含量的测定根据生产实际随时监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灵宝金源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灵宝金源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1910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