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机油冷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81673.7 | 申请日: | 2012-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815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发明(设计)人: | 薄存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新柴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M5/00 | 分类号: | F01M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连平 |
地址: | 3125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机油 冷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机油冷却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柴油机的机油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为小型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提供配套动力的柴油机缸体的回油结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串联在机油滤清器的滤罐与滤座之间的圆盘式油冷器,其冷却效果不好,而且还要外接水管,容易出现水管破裂漏水的故障,并且影响发动机的美观,另一种是内置于缸体的水道中细长的板式油冷器,此结构在绝大多数的柴油机中,其不足之处在于,其会影响发动机喷油泵的布置,增加了整机的宽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而提供一种新型机油冷却装置,它为一种板式冷却器,其在不增加发动机宽度的同时增加其冷却效果,外表美观。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措施如下:
一种新型机油冷却装置,包括机油冷却器本体、固定在机油冷却器本体上的机油冷却器盖和固定在机油冷却器本体背部的冷却器芯片组,冷却器进油孔与发动机出油孔相连通,所述机油冷却器本体设 置在发动机后半部的水道壁上,机油冷却器本体上沿机油冷却器壁成型有第一油道、第二油道、第三油道和第四油道,第二油道包括上部油道和与上部油道相连通的下部油道;第二油道的上部油道和第三油道分别与第四油道相通,冷却器进油孔与第三油道相通,冷却器芯片组进油孔与第四油道相通,冷却器芯片组出油孔与第一油道相通,发动机第一主油道进口与第一油道相通;
下部油道设有旁通阀,旁通阀的阀芯覆盖整个下部油道的顶部油道口,发动机第二主油道进口与下部油道相通。
所述上部油道的直径小于下部油道的直径,上部油道和下部油道相连通处成型有一过渡斜向侧壁;旁通阀包括固定座、弹簧和阀芯,固定座螺接在下部油道底端,弹簧和阀芯在下部油道内,弹簧一端着力于固定座、一端着力于阀芯,阀芯压靠在侧壁上、并覆盖整个下部油道的顶部油道口。
所述第一油道、第二油道、第三油道为并列的相互平行的竖向油道,第四油道为与第一油道、第二油道、第三油道均垂直的横向油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它采用板式冷却器,其冷却效果好,同时,将所有流通油道设置在机油冷却器本体内,省去了外接管路,减少了空间的占用。
2、它安装在发动机后半部的水道壁上,利用了发动机后半部的缺省空间,不增加发动机宽度,不影响发动机喷油泵的布置,外表美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3为冷却器芯片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第二油道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因此而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见图1至3所示,一种新型机油冷却装置,包括机油冷却器本体10、固定在机油冷却器本体10上的机油冷却器盖20和固定在机油冷却器本体10背部的冷却器芯片组30,冷却器进油孔5与发动机出油孔相连通,所述机油冷却器本体10设置在发动机后半部的水道壁上,机油冷却器本体10上沿机油冷却器壁成型有第一油道1、第二油道2、第三油道3和第四油道4,第二油道2包括上部油道21和与上部油道21相连通的下部油道22;第二油道2的上部油道21和第三油道3分别与第四油道4相通,冷却器进油孔5与第三油道3相通,冷却器芯片组进油孔6与第四油道4相通,冷却器芯片组出油孔7与第一油道1相通,发动机第一主油道进口8与第一油道1相通;
下部油道22设有旁通阀40,旁通阀40的阀芯41覆盖整个下部油道22的顶部油道口,发动机第二主油道进口9与下部油道22相通。
所述上部油道21的直径小于下部油道22的直径,上部油道21 和下部油道22相连通处成型有一过渡斜向侧壁23;旁通阀40包括固定座43、弹簧42和阀芯41,固定座43螺接在下部油道22底端,弹簧42和阀芯41在下部油道22内,弹簧42一端着力于固定座43、一端着力于阀芯41,阀芯41压靠在侧壁23上、并覆盖整个下部油道22的顶部油道口。
所述第一油道1、第二油道2、第三油道3为并列的相互平行的竖向油道,第四油道4为与第一油道1、第二油道2、第三油道3均垂直的横向油道。
工作原理:发动机出油孔的油液进入冷却器进油孔5,然后进入第三油道3,然后从第三油道3流动到第四油道4,进入冷却器芯片组进油孔6,进入冷却器芯片组30,油液进过冷却后从冷却器芯片组出油孔7出来后进入第一油道1,从发动机第一主油道进口8回到发动机内。
在整个过程中,当冷却器进油孔5进入的油液过多时,冷却器的阻力过大,油液在第四油道4时,一部分会流到上部油道21,推动原本压靠在上部油道21和下部油道22相连通处成型有的过渡斜向侧壁23上的旁通阀40的阀芯41,使得阀芯41后退,油液进入下部油道22,并从发动机第二主油道进口9进入发动机内,当油液流量变小时,通过弹簧42的作用,将阀芯41向上推动,重新压靠在上部油道21和下部油道22相连通处成型有的过渡斜向侧壁23上,使得油液只能从发动机第一主油道进口8进入发动机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新柴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新柴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8167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内燃机废气余热高效回收利用的装置
- 下一篇:热熔型碳纤维预浸布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