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翅片式高效发动机冷却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58701.3 | 申请日: | 2012-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511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林雪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力驰雷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3/04 | 分类号: | F01N3/04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中唯专利事务所 33215 | 代理人: | 潘浙军 |
地址: | 3175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翅片式 高效 发动机 冷却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冷却器,具体是一种翅片式高效发动机冷却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发动机冷却器结构如图1所示,其包括废气通道和冷却流道,其中废气通道由进气室11′、散热盘管12′和出气室13′组成,冷却流道由进水口21′、冷却室22′和出水口23′组成。所述进气室11′和出气室13′分别位于冷却室22′的两端,两者通过位于冷却室22′中的散热盘管12′实现连通,同时进气室11′和出气室13′各通过一管板3′与冷却室22′实现完全隔离。
在工作过程中,高温废气由进气室11′进入,并经散热盘管12′进入出气室13′排出。而内部循环冷却水从进水管21′进入,流经冷却室22′后从出水管23′流出,在此过程中,当废气通过散热盘管12′时与冷却室22′中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以此来实现对废气的降温。
在以上结构中,各个散热盘管12′均为圆形的螺旋管结构,不仅管路小,导致废气的流速慢,同时螺旋管结构与冷却室22′中冷却水的接触面积也比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废气与冷却水的热交换效率,大大影响了冷却器的冷却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翅片式高效发动机冷却器,其成倍增大了废气与冷却水的热交换面积,大大提升两者的热交换效率,提升冷却器的冷却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翅片式高效发动机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整个冷却器包括一外壳体,外壳体的内腔中部安装有若干并排设置的内盒体,每个内盒体的两端外凸且相互密封连接而使相邻内盒体外壁之间、各内盒体外壁与外壳体内壁之间形成密闭的冷却水流道;所述每个内盒体中均安装有翅片式波纹板,波纹板上设有多个废气流道。
进一步的,上述波纹板在内盒体的内腔前端留有一段空隙,该空隙中设置一隔板把空隙分割成完全相互隔离的进气室和出气室。
进一步的,上述波纹板在内盒体的内腔后端留有一段间隙而形成一回气室。
进一步的,上述波纹板上的每个废气流道与内盒体的内壁配合而使相邻废气流道之间完全隔开。
进一步的,上述波纹板上的各废气流道呈“S”形弯曲设置。
进一步的,上述每个波纹板的上部分废气流道连通进气室,下部分废气流道连通出气室,从而使进气室、波纹板上部分废气流道、回气室、波纹板下部分废气流道、出气室依序连通而形成废气循环通路。
进一步的,上述每个内盒体的前后壁中间均设有一段间隔突起,使相邻内盒体外壁之间形成的冷却水流道只在两端导通。
进一步的,上述外壳体上设置有与冷却水流道连通的进水口和出水口。
进一步的,上述每个内盒体的前后壁在间隔突起两侧还设有若干阻流突起。
进一步的,上述每个内盒体均由前固定板和后固定板组合而成。
在本实用新型结构中,由进水口、冷却水流道和出水口形成水通路,由进气室、波纹板上部分废气流道、回气室、波纹板下部分废气流道、出气室依序连通而形成废气循环通路。
在以上结构中,一方面翅片式波纹板上的废气流道的分布密度很大,可有效增强废气的流通效率,另一方面废气和冷却水之间的热交换接触面包括整个波纹板和内盒体的壳体,其热交换面积相比现有的螺旋管式的散热盘管,得到了多倍的提高,可有效提升废气与冷却水之间的热交换效率,实现冷却器工作的高效性。
附图说明
图1、现有冷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正视图的局部剖视图;
图3、本实用新型仰视图的局部剖视图;
图4、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剖视图;
图5、本实用新型种内盒体并排设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本实用新型翅片式波纹片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6所示,一种翅片式高效发动机冷却器,整个冷却器包括一外壳体1,外壳体1的内腔中部安装有若干并排设置的内盒体2,在此,内盒体2可采用一体成型,同样可可以出于加工方便和成本的考虑,每个内盒体均由前固定板211和后固定板212组合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力驰雷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力驰雷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5870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扶手可插接的沙发
- 下一篇:无铜环双界面智能卡封装框架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