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动机附件固定支架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545084.3 | 申请日: | 2012-10-2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462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2 |
| 发明(设计)人: | 王琴;田达笠;朱志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誉丰汽车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2B77/00 | 分类号: | F02B77/00 |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张小虹 |
| 地址: | 241009 安徽省芜湖***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附件 固定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附件装配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发动机附件固定支架。
背景技术
在机动车上,发动机是最为重要的部件之一,不过,由于发动机同时要安装很多的附件,故此,发动机上留给附件布置的空间极为有限,这就导致很多部件在发动机上不能得到很好的布置,从而影响发动机的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利用有限布置空间,确保油门拉线和发动机线束方便布置的发动机附件固定支架。
要解决以上所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发动机附件固定支架,包括支架本体,所述的支架本体上设置多个C型结构的固定部件,杆件的发动机部件分别卡装在每个固件部件内,支架本体通过安装孔与发动机连接。
所述的固定部件包括两个,每个固定部件的开口部的开口尺寸设置为小于固定部件本体部的内径尺寸的结构,发动机上的油门拉线和发动机线束分别卡装在两个固定部件的固定部件本体部内。
所述的两个固定部件分别设置为与支架本体垂直布置的结构,两个固定部件分别布置在支架本体上端部位置和支架本体中端部位置。
所述的支架本体的支架本体下端部设置两个安装孔,穿过两个安装孔的两个连接螺栓将支架本体与发动机缸盖侧面连接。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得到以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发动机附件固定支架,通过在支架本体上设置两个固定部件,从而在固定支架安装到发动机上之后,能够让固定支架同时实现对油门拉线和发动机线束的定位固定,这样,既合理利用了发动机上有限的布置空间,避免了部件之间的相互干涉,同时也方便了部件的装配和拆卸。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说明书各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出简要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发动机附件固定支架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述的发动机附件固定支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支架本体;2、固定部件;3、安装孔;4、开口部;5、固定部件本体部;6、油门拉线;7、发动机线束;8、支架本体上端部;9、支架本体中端部;10、支架本体下端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附图1、附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发动机附件固定支架,包括支架本体1,支架本体1上设置多个C型结构的固定部件2,杆件的发动机部件分别卡装在每个固件部件2内,支架本体1通过安装孔3与发动机连接。
所述的固定部件2包括两个,每个固定部件2的开口部4的开口尺寸设置为小于固定部件本体部5的内径尺寸的结构,发动机上的油门拉线6和发动机线束7分别卡装在两个固定部件2的固定部件本体部5内。
所述的两个固定部件2分别设置为与支架本体1垂直布置的结构,两个固定部件2分别布置在支架本体上端部8位置和支架本体中端部9位置。
所述的支架本体1的支架本体下端部10设置两个安装孔3,穿过两个安装孔3的两个连接螺栓将支架本体1与发动机缸盖侧面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发动机附件固定支架,通过在支架本体上设置两个固定部件,从而在固定支架安装到发动机上之后,能够让固定支架同时实现对油门拉线和发动机线束的定位固定,这样,既合理利用了发动机上有限的布置空间,避免了部件之间的相互干涉,同时也方便了部件的装配和拆卸。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的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的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他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誉丰汽车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安徽誉丰汽车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4508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