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实现双鸠尾槽铆合的加工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43111.3 | 申请日: | 2012-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039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0 |
发明(设计)人: | 赖文瑞;王建杭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钜祥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37/10 | 分类号: | B21D37/10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王连君 |
地址: | 266109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实现 鸠尾 槽铆合 加工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实现双鸠尾槽铆合的加工模具。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电子产品方面的技术也越来越科技化、先进化,人们更倾向于多重功能、性能集中且携带便捷的需求方向。由此电子产品的形体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小,越来越精密化和集成化。故其内部各个重要的电子元件也是向着薄、小、轻的方向发展。
例如,薄型屏幕显示器现在已经非常普及,无论是公共场所甚至是私家住宅的计算机,电视等很大部份都改换成液晶或是电浆类数字型式的显示器,有别以往这些产品一致的特色就是轻.薄化还有就是用于信号输入输出的连接器接口也简化只用一个就足够了,因此在这一个用于显示器上USB接口频繁使用而所要求的铆合强度与插拔寿命也就成为产品质量要求的重点了。由此在针对此类现代电子产品中零部件的制造加工技术及生产工具提出更精、更高、更含有技术性的要求。
其加工生产的具体问题为:大量生产连接器之USB,绝大多数是利用模具将较厚的磷青铜(材厚0.5mm)材料透过剪切以及复杂的折弯一体成型,然而若要提升铆合强度与插拔寿命关键就在于如何设计出能准确,精密的模具了。
经过上述现有问题的阐述,针对现代新型电子类零部件的加工模具的设计及制造已势在必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提升自身精度,并且设计多项工站顺次配合加工,实现工件产品的尺寸标准化,形态稳定化,同时增强其强度、韧性,确保产品作用效果及寿命的实现双鸠尾槽铆合的加工模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实现双鸠尾槽铆合的加工模具,包括呈上下合模配置的上模体与下模体,所述上模体的底面上弹性连接脱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体与下模体由入料端侧至出料端侧顺次设置呈合模匹配的切刀工站、铆合预折工站、外形预折工站、成型弯折工站、炮管预折工站、炮管弯折成型工站、炮管调整工站及铆合打点工站。
本实现双鸠尾槽铆合的加工模具中下模体为静模,上模体为动模,故而上模体进行升降实现合模与分模动作。上模体与脱料板之间设置若干成组的弹簧,且弹簧的底端固连脱料板,弹簧的顶端固连上模体。料带通过上模体与下模体之间,完成合模压料加工操作后,上模体中的加工部件上升欲进行脱离动作,由于上模体与脱料板之间的弹力支撑,脱料板仍处于合模位置实现继续压料,进而在加工部件上升分离的过程中顺利脱料,由此防止料带被加工部件带动而错位,确保料带加工定位的精准度与稳定性,提升加工产品的标准化与品质。
合模状态下,上模体底面的脱料板与下模体的顶面密贴,且上模体与下模体上设置的各个工站呈相对峙吻合装配。由此沿直线传送移动的料带依次通过切刀工站、铆合预折工站、外形预折工站、成型弯折工站、炮管预折工站、炮管弯折成型工站、炮管调整工站及铆合打点工站进行有调序的顺次加工工艺,直至由模具的出料端移出成品。
在上述的实现双鸠尾槽铆合的加工模具中,所述切刀工站包括设于上述上模体内的冲子移位入子,所述冲子移位入子内固穿有剪切刀头,所述脱料板上对应上述剪切刀头设置用于滑动导向的切刀脱料入子,所述下模体位于对峙位置固设剪切下模入子。因不同产品的原料带材质、规格等差异,而复杂的折弯形状可能在展开拉伸量过多或不足造成微量偏移,导致鸠尾槽在铆合时则会发生干涉或错位的情形。由此通过追加增设冲子移位入子,从而在针对每种产品加工之前,对冲子移位入子的定位进行微调,达到剪切刀头的正确定位,该设计的优异性为针对一类产品的加工无需更换整体模具,只进行定位微调便可实现加工要求。料带上的单品承托定位于剪切下模入子上,剪切刀头沿切刀脱料入子导向下行对材料剪切冲出公侧鸠尾槽形状与母侧鸠尾槽形状。
在上述的实现双鸠尾槽铆合的加工模具中,所述铆合预折工站包括设于上述上模体内的铆合预折冲子,所述脱料板上对应上述铆合预折冲子设置用于滑动导向的铆合预折脱料入子,所述下模体内固设铆合预折下模入子,所述铆合预折下模入子的顶侧具有预折下倾角,所述铆合预折冲子的底端凸设预折上倾角,所述预折上倾角与预折下倾角呈垂向合模对位设置。铆合预折冲子沿预折脱料入子导向下行,通过预折上倾角与预折下倾角的压料配合,将鸠尾槽公侧折弯成型45°夹角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钜祥精密模具有限公司,未经青岛钜祥精密模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4311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