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减振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506156.3 | 申请日: | 2012-09-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717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 发明(设计)人: | 李宏;罗金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中兴减震器制造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F9/06 | 分类号: | F16F9/06 |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 33107 | 代理人: | 张智平 |
| 地址: | 317699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减振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汽车减振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汽车上安装减振器这一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减振器用来抑制弹簧吸振后反弹时的振荡以及来自地面的冲击,使车身不会有剧烈的抖动,提高乘客的舒服度。
现有的减振器在制造过程中,一般需要在其贮油缸内充填一定的惰性气体,在工作缸的顶部的空腔内预加一定的气压,以避免工作缸和贮油缸油封骨架之间的刚性撞击,保证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乘客的舒适性。
目前车辆减振器的充气是在减振器贮油缸封口后,用气针沿活塞杆边缘穿过油封进行充气,这种先封口后充气的方法存在的缺点是:气针插入时很容易扎伤油封,导致漏油漏气,引起减振器失效,严重影响车辆行驶的安全可靠性,而且由于油封的抱紧力的作用,充气的压力也不稳定。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充气时充气压力准确,且压力油和气体不会外泄的汽车减振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减振器,包括贮油缸、导向装置、活塞、活塞杆以及设置在贮油缸内的工作缸,导向装置设置在贮油缸的顶部开口处,活塞杆穿过导向装置与工作缸内的活塞固定连接,当活塞杆受力时能带动上 述的活塞在工作缸内上下滑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减振器的底部具有充气结构。
本汽车减振器的充气结构是在减振器总成装配完成之后,在减振器的下端底座上钻一个小孔,在密封的环境中,将惰性气体通过该小孔充入到减振器的内部,再通过焊接的方法,将该小孔焊死、封堵,使减振器内部与外界完全隔绝。本减振器是在其底部进行充气,改变了以往减振器的充气口的位置,不会损坏油封等,不存在漏油、漏气等现象,生产效率高,而且压力能够精确控制,合格率高。
在上述的一种汽车减振器中,所述的导向装置包括导向座、油封套和油封,所述的活塞杆穿过导向座、油封套和油封中心的安装孔与活塞固连,所述的导向座密封工作缸的顶端。导向装置对活塞杆的安装和滑动起导向和限位的作用,使活塞杆移动平稳,不会偏移,且导向座、油封套和油封还具有封堵贮油缸顶部开口的作用,使减振器的内部与外界隔绝。
在上述的一种汽车减振器中,所述的工作缸的底端具有一阀座,且其密封工作缸的底端。阀座和导向座将工作缸的两端都密封,使工作缸内的腔室与贮油缸内的腔室相隔离,且阀座和导向座共同的作用下将工作缸固定在贮油缸内。
在上述的一种汽车减振器中,所述的工作缸的外侧与贮油缸的内侧之间形成一个油气混合腔。通过减振器底部的充气结构,将惰性气体充入到减振器的内部,充入的气体贮存在油气混合腔中。
在上述的一种汽车减振器中,所述的活塞上具有流通阀和伸张阀。流通阀和伸张阀均是单向阀,位于活塞的上下两侧,控制活塞上下两侧腔室内的压力油的流通,压力油流通时,流通阀或伸张阀对压力油产生较大的阻尼力,使车辆的振动衰减,使车辆行驶平稳。
在上述的一种汽车减振器中,所述的阀座上具有压缩阀和补偿阀。压缩阀和补偿阀均是单向阀,位于用于封堵工作缸底端阀座的两侧,当活塞上下移动时,压力油通过压缩阀或补偿阀,产生较大的阻尼力,使车辆的振动衰减,使车辆行驶平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减振器的下端底座上具有充气结构,在密封的环境中,将惰性气体通过减振器底端的小孔充入到减振器内部,再通过焊接封堵小孔,充气压力准确,合格率高,生产成本低,生产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汽车减振器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图中,1、贮油缸;2、活塞;3、活塞杆;4、工作缸;5、充气结构;6、导向座;7、油封套;8、油封;9、阀座;10、油气混合腔;11、流通阀;12、伸张阀;13、压缩阀;14、补偿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本汽车减振器用于衰减车辆的振动,主要是关于向减振器内部注入惰性气体的结构,如图1所示,其包括贮油缸1、活塞2、活塞杆3、工作缸4、导向座6、油封套7和油封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中兴减震器制造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中兴减震器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0615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