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辆的前部结构和用于车辆的保险杠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39377.3 | 申请日: | 2012-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274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曲毅;埃德加·爱德华·多纳伯迪安;凯文·古斯塔夫森;肯尼斯·R·施密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02 | 分类号: | B60R19/02;B62D21/15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恒律治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09 | 代理人: | 章社杲;孙征 |
地址: | 美国密歇根***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前部 结构 用于 保险杠 系统 | ||
1.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结构包括:
车架,具有第一能量吸收区域和第二能量吸收区域,所述第一能量吸收区域和所述第二能量吸收区域被定位于与所述车辆的对应的第一前部外侧拐角和第二前部外侧拐角相邻;以及
保险杠横梁,位于所述第一能量吸收区域和所述第二的能量吸收区域的前方并进行安装,以在碰撞期间将负载力转移至所述第一能量吸收区域和所述第二能量吸收区域中的至少一个,所述保险杠横梁包括:
中心部件,在所述第一能量吸收区域和所述第二能量吸收区域之间整体横向跨越所述车辆延伸;和
第一负载转移部件和第二负载转移部件,分别附接至所述中心部分与所述第一能量吸收区域和所述第二能量吸收区域相邻的外侧端,每个负载转移部件均在其对应的能量吸收区域外侧延伸并且相对于所述保险杠横梁的平均曲率线向后延伸,使得每个负载转移部件的自由端均设置在与其对应的能量吸收区域的后端相邻的所述车架的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负载转移部件和所述第二负载转移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在车辆装配阶段与所述中心部件单独制造并与所述中心部件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负载转移部件和所述第二负载转移部件中的至少一个由多个部分制造而成,所述多个部分在被固定至所述中心部件之前或者在固定至所述中心部件的同时相互组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负载转移部件和所述第二负载转移部件中的至少一个朝向其与所述自由端相邻的对应能量吸收区域向内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负载转移部件和所述第二负载转移部件中的至少一个由多个平直段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负载转移部件和所述第二负载转移部件中的至少一个由高强度钢制造。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第一能量吸收区域和所述第二能量吸收区域后方的车架部分相独立地制造所述第一能量吸收区域和所述第二能量吸收区域中的至少一个。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能量吸收区域和所述第二能量吸收区域被定位在第一纵向车架构件和第二纵向车架构件的前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能量吸收区域和所述第二能量吸收区域中的至少一个被设计为在碰撞期间的压缩负载下塑性变形。
10.一种用于车辆的保险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保险杠系统包括:
第一挤压壳和第二挤压壳,安装至所述车辆的车架并与所述车架的对应前部外侧拐角相邻;以及
保险杠横梁,安装至所述第一挤压壳和第二挤压壳的前端,并且包括横跨所述第一挤压壳和第二挤压壳的中心部件以及位于对应的挤压壳外侧的第一负载转移部件和第二负载转移部件,每个负载转移部件均从其对应的挤压壳的前端向外和向后延伸并具有被设置为与其对应的挤压壳的后端相邻的自由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保险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负载转移部件和所述第二负载转移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在车辆装配阶段与所述中心部件单独制造并与所述中心部件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保险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负载转移部件和所述第二负载转移部件中的至少一个由多个部分制造而成,所述多个部分在被固定至所述中心部件之前或者在固定至所述中心部件的同时相互组装。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保险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负载转移部件和所述第二负载转移部件中的至少一个朝向其与自由端相邻的对应能量吸收区域向内延伸。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保险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负载转移部件和所述第二负载转移部件中的至少一个由多个平直段组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保险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负载转移部件和所述第二负载转移部件中的至少一个由高强度钢制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特环球技术公司,未经福特环球技术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39377.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