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轮式起重机以及设于车体上的转向器支架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432660.3 | 申请日: | 2012-08-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283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13 |
| 发明(设计)人: | 洪彬;朱亚夫;崔书文;周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2D7/00 | 分类号: | B62D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罗满;魏晓波 |
| 地址: | 22100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轮式 起重机 以及 设于 车体 转向器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轮式起重机以及设于车体上的转向器支架。
背景技术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通常通过转向系统实现转向,可以参考图1理解,图1为一种典型的汽车转向系统示意图。
转向系统主要包括方向盘4、转向器5、转向垂臂1、拉杆3。方向盘4、转向器5等一般均设置于车架2上。转向时,驾驶员通过方向盘4驱动转向器5工作,转向器5将驾驶员施加在方向盘4上的力矩放大后通过转向垂臂1、拉杆3等结构最终传递到车轴6上,实现转向。
转向器5和转向垂臂1一般通过转向器支架7安装于车架2大梁上,具体安装结构可以参考图2-3理解,图2为转向器、转向垂臂与转向器支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3为转向器、转向垂臂、转向器支架与车架大梁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转向器支架7可以通过焊接、螺栓连接等多种方式固定在车架2大梁上,车架2大梁一般采用图3所示的“工”字形结构。从图3中可以看出,转向器支架7呈箱形外框式结构,一般由数块成型小板焊接而成。转向器支架7的外侧安装板设有安装孔71和四个螺纹孔72,转向器5上设有对应的螺纹孔(图中未示出),转向器5的输出轴能够贯穿该安装孔71;转向器支架7的顶部具有长圆形开口74。安装时,转向垂臂1上设有连接孔11的连接端能够自长圆形开口74伸入至转向器支架7内部,此时,将转向器5的输出轴穿过安装孔71进入转向器支架7的内部并穿过转向垂臂1连接端的连接孔11,再将输出轴螺母8安装至输出轴穿过连接孔11的部分,以实现输出轴和转向垂臂1的连接;另外,还要自转向器支架7内部通过螺栓穿过外侧安装板的螺纹孔72、转向器5上的螺纹孔,以便固定转向器5和转向器支架7。
然而,上述技术方案存在下述技术问题:
第一、转向器支架7为整体的箱形外框式结构,尽管转向器支架7上留有安装工艺孔73,但安装螺栓及输出轴螺母8时,仍需要在封闭的箱形内部实施,不易于操作,尤其是输出轴螺母8,由于空间限制,实际安装过程中无法借用扳手等工具旋紧,只能利用铁棍采用原始锤砸的方式安装,如此无法保证输出轴螺母8需要的拧紧力矩,而且该种安装方式费时费力,劳动强度大。
第二、转向器支架7的箱形外框式结构使得其占用空间大且笨重,不利于整车紧凑布置;而且,长圆形开口74虽然为转向垂臂1转动提供了活动空间,但受转向器支架7尺寸限制,冗余量有限,当车架2、转向器支架7焊接变形过大或者转向系统运动过大时,转向垂臂1与转向器支架7易产生运动干涉。
有鉴于此,如何改进转向器支架的结构,以便于转向器的安装,并避免转向垂臂与转向器支架的运动干涉,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轮式起重机以及设于车体上的转向器支架,该转向器支架使得转向器的安装较为便利,而且转向垂臂和转向器不会发生运动干涉。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设于车体上的转向器支架,用于安装转向器和转向垂臂,所述转向器支架包括横向连接板,以及分别位于所述横向连接板两端的纵向连接板和安装板,所述安装板设有用于供转向器输出轴贯穿的安装孔;所述横向连接板和所述纵向连接板能够与车体连接形成箱形结构。
优选地,所述安装板上设有连接转向器的两组螺纹孔,一组所述螺纹孔和所述安装孔均位于所述安装板的一端,另一组所述螺纹孔位于所述安装板的另一端;所述横向连接板的端部与所述安装板的连接位置处于两组所述螺纹孔之间。
优选地,所述横向连接板的底面还设有加强板。
优选地,所述纵向连接板垂直连接于所述横向连接板的底面,所述加强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纵向连接板,另一端连接所述安装板。
优选地,所述加强板呈拱形设置于所述安装板的底面,拱形开口朝向所述安装板。
优选地,所述纵向连接板为折弯板,其折弯处的横截面呈弧形。
优选地,所述横向连接板能够焊接于所述车体上,所述横向连接板的宽度沿连接有安装板的一端至另一端的方向渐增。
优选地,所述横向连接板呈梯形,其顶边用于连接所述安装板,其底边焊接于车体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未经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3266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媒体讲台
- 下一篇:LED投光灯对流散热的设计与优化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