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机油冷却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31177.3 | 申请日: | 2012-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890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13 |
发明(设计)人: | 向晓明;杨安芬;陈志敏;丁江华;陈俊儒;刘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建设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P11/08 | 分类号: | F01P11/08;F01M5/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伍伦辰 |
地址: | 400054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摩托车 发动机 机油 冷却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机油循环系统,尤其是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机油循环系统中的机油冷却结构。
背景技术
摩托车发动机在工作时,发动机缸头处在汽油燃烧、运动件运动时产生热而使发动机温度升高,需要对发动机进行降温。在风冷却摩托车发动机中,缸头处是靠外界空气和内部机油(即润滑油)带走热量来进行降温,即发动机缸头的热量一部分传递给空气,一部分传递给内部的机油。这样,当空气、机油和缸头温差越大,带走的热量越多,温差越小,带走的热量越小;温差越小即散热量就越差,会造成发动机温度过高,性能下降,严重的会造成发动机损坏,造成更大的损失。
现有技术中,目前针对该类问题的解决,一般都是加大缸头散热片的面积,这样不但降温效果有限,而且加大了发动机的整体尺寸。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怎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降温效果好的摩托车发动机机油冷却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中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机油冷却结构,包括机油循环通道,所述机油循环通道包括从油底壳到机油泵的第一段、由机油泵到滤清器的第二段,由滤清器到缸头的第三段和由缸头返回油底壳的第四段,其特征在于还设置有一个机油冷却体,机油冷却体中设置有机油冷却通道,所述机油冷却通道两端连通到机油循环通道的前三段内,使得机油冷却通道连通到机油循环通道内。
本实用新型中,在机油冷却通道进入缸头之前的部分中设置了机油冷却体,使机油经过机油冷却体内的机油冷却通道进行再次冷却,靠机油冷却体使进入缸头的机油温度进一步降低,使缸头和进入缸头机油的温差变大,让机油带走的热量更多,降低缸头的温度,避免发动机过热。
作为优化,所述机油冷却体设置于机体上临近滤清器处,所述机油冷却通道两端连通到滤清器内滤清元件后方的机油循环通道中。该位置处便于机油冷却体的安装,同时滤清器滤清后再冷却,可以避免堵塞。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降温效果好的优点,能够让机油带走的热量更多,降低缸头的温度,避免发动机过热,保证发动机性能,避免损坏发动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时,如图1所示,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机油冷却结构,包括机油循环通道,所述机油循环通道包括从油底壳1到机油泵2的第一段、由机油泵2到滤清器3的第二段,由滤清器3到缸头4的第三段和由缸头4返回油底壳1的第四段,还设置有一个机油冷却体5,机油冷却体5中设置有机油冷却通道6,所述机油冷却通道6两端连通到机油循环通道的前三段内,使得机油冷却通道连通到机油循环通道内。具体实施时,所述机油冷却体5设置于机体上临近滤清器3处,所述机油冷却通道6两端连通到滤清器3内滤清元件后方的机油循环通道中。图1中箭头连线表示机油循环通道和循环方向,虚线表示机油冷却体5。
具体实施时,所述机油冷却体的具体形状以不影响发动机正常工作的同时能够尽量延长机油冷却体内的机油冷却通道提高冷却效果为宜。同时,实施时,机油冷却体还可以设置在发动机的其他地方,也应视为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建设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建设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3117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单级双吸节能泵装置
- 下一篇:大位移量公路桥梁伸缩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