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扭杆梁式后桥与减震器的连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16906.8 | 申请日: | 2012-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279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13 |
发明(设计)人: | 唐晓峰;刘学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13/00 | 分类号: | B60G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012 | 代理人: | 黄泽雄;金玺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扭杆梁式 后桥 减震器 连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的后桥,尤其涉及一种扭杆梁式后桥与减震器的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车辆的后桥上都需要设置减震器连接装置,以便使得后桥与减震器连接。后桥可以分为独立后桥和半独立后桥,其中,半独立后桥基本上是扭杆梁式后桥,由于扭杆梁式后桥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成本和舒适性要求,因此目前汽车设计中大量采用这种设计。
图1示出了一种具有减震器连接装置的扭杆梁式后桥。扭杆梁式后桥1为对称结构,即具有结构完全相同的两端,这两端均和减震器2连接。如图2、图3和图4所示,在扭杆梁式后桥1上设置有螺柱4,减震器2上设有减震器衬套中心套管5,所述减震器衬套中心套管5和螺柱4配合,螺柱4穿过减震器衬套中心套管5,并且将螺母3螺接在螺柱4上,以使螺柱4与减震器衬套中心套管5紧固连接。在这种结构中,焊接螺柱4为圆柱形金属螺杆,与之配合的减震器衬套中心套管5中心也是圆柱形孔管,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固完全靠螺母3的紧固力来提供,但完全依靠螺母3的紧固力,在后桥承受大载荷作用的情况下,螺母3与减震器衬套中心套管5的螺接很容易松动,从而导致螺柱4与减震器衬套中心套管5之间的连接失效。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扭杆梁式后桥与减震器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可靠的连接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扭杆梁式后桥与减震器的连接装置包括:设置在扭杆梁式后桥上的螺杆、设置在减震器上的减震器衬套中心套管,其中,螺杆为具有锥度的杆,减震器衬套中心套管为内壁具有锥度的套管,螺杆穿过减震器衬套中心套管且与减震器衬套中心套管之间是过渡配合,螺杆与螺母螺接以使螺杆与减震器衬套中心套管连接在一起。
优选地,螺杆的锥度和减震器衬套中心套管的锥度为5度-15度。
优选地,螺杆的直径大于或等于12毫米。
优选地,减震器衬套中心套管由表面喷丸强化处理的热轧钢材料制成。
优选地,螺杆由45号钢制成。
优选地,减震器衬套中心套管的壁厚大于5毫米。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装置中,将减震器衬套中心的圆柱形套筒改成圆锥状套筒,螺杆也采用锥状的螺杆,这样改进后,螺杆和套管之间的锥形结构承受了部分侧向力,使得连接更可靠,降低了失效风险,从而提高了连接强度,避免了松动等失效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扭杆梁式后桥与减震器的连接示意图;
图2是一种传统的扭杆梁式后桥与减震器的连接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装置的剖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扭杆梁式后桥与减震器的连接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的装置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5、6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扭杆梁式后桥与减震器的连接装置包括设置在扭杆梁式后桥上的螺杆6、设置在减震器上的减震器衬套中心套管7。螺杆6穿过减震器衬套中心套管7,且螺杆6与减震器衬套中心套管7之间是过渡配合,螺杆6与螺母8螺接以使螺杆与减震器衬套中心套管7连接在一起。
螺杆6可以焊接在扭杆梁式后桥上,扭杆梁式后桥与减震器的连接方式可参阅图1,由于扭杆梁式后桥为对称结构,即扭杆梁式后桥具有结构完全相同的两端,这两端均和减震器连接,因此,在扭杆梁式后桥上焊接有两根螺杆6。
螺杆6为具有锥度的杆,即具有锥状部分的螺杆。螺杆的锥状部分应至少设置在螺杆与减震器衬套中心套管之间的配合部分上。螺杆6的锥度优选为5度-15度。
螺杆6可以是金属材料制成的螺杆,杆上螺纹的螺距、螺纹长度可以根据具体应用来确定。优选地,从连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角度考虑,螺杆6的直径应大于或等于12毫米。螺杆6可以由碳钢制成,优选地由45号钢制成。螺杆6在具有螺纹的一端可以为圆柱状,即不具有锥度,以便使螺杆6与螺母8更好地配合。
减震器衬套中心套管7是减震器衬套与螺杆6连接的配件,减震器衬套中心套管7可以镶嵌在减震器衬套,由于其位置固定,为了避免经常更换,需要采用耐磨、硬度高的金属材料制成的部件。优选地,减震器衬套中心套管7由表面喷丸强化处理的热轧钢材料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1690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固态式制冷器的太阳能车辆节能控温系统
- 下一篇:一种带有调整装置的打刻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