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减噪型发动机进气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415337.5 | 申请日: | 2012-08-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604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8 |
| 发明(设计)人: | 王运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绵阳市万欣测控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2M35/14 | 分类号: | F02M35/14;F02M35/1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621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减噪型 发动机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减噪型发动机进气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在发动机性能提高的同时,人们更加注重能源消耗、尾气排放、噪声等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方面,使人们在悠闲的享受生活的同时,也能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在发动机工作时,为防止沙砾和尘土流入发动机的进气系统,通常采用空滤器进行过滤,不仅能确保发动机功率的有效发挥,同时还能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但是,空滤器却还存在噪音污染的问题,如:在汽车高速行驶的过程中会出现刺耳的尖叫声,有时会出现空鸣声,其原因在于:汽车发动机的进气噪声信号通常与发动机点火频率的谐次有关,在许多情况下,辐射噪声中的低频噪声峰值对车辆的通过噪声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现有的空滤器多是干法过滤,主要通过滤纸过滤灰尘,根据研究发现,在1000Hz以下,滤纸对空滤器声学性能影响很小,而一旦汽车高速行驶时,即会出现上述情况。
在现有技术中,汽车进气系统主要由空滤器、进气导管、进气软管总成构成,为降低发动机进气口的噪声,空滤器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不停的进行空滤器的容积、空滤器上管路的直径和长度方面的优化来进行噪音控制,但其使用的频率范围有一定局限,消音效果也并不明显,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应用于发动机上的减噪型进气系统,能有效的降低进气噪音,达到环保的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噪型发动机进气系统,在进气系统总成上设有消音装置,能有效的降低进气噪音,减小发动机噪音对环境的影响,达到环保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减噪型发动机进气系统,包括连通发动机与外界空气的进气系统总成,为减小发动机噪音对环境的影响,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与进气系统总成相连的消音装置,通过消音装置的设置能有效的降低声波的频率,且结构简单。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消音装置包括两种结构,如下所示:(1)所述的进气系统总成主要由依次连通的进气导管、空滤器以及进气软管组成,所述的进气导管与外界空气相连通,所述的进气软管与发动机相连通,而所述的消音装置则设于进气软管上。
在上述结构中,所述的消音装置为与进气软管相连通的旁通管,包括分别与进气软管连通的旁通管入口以及旁通管出口,声波从进气软管的一端进入,在旁通管入口处声波分为两路,一路通过旁通管,一路通过进气软管,在旁通管出口处会合,利用声波波幅叠加的原理,两路声波汇合后,即可实现消声降噪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旁通管入口、旁通管出口的内径分别为5~15mm。
为达到减噪的理想效果,所述的旁通管入口、旁通管出口的内径分别为10mm。
(2)所述的进气系统总成主要由依次连通的进气导管、空滤器以及进气软管组成,所述的进气导管与外界空气相连通,所述的进气软管与发动机相连通,而所述的消音装置则设于空滤器上。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消音装置为固定于空滤器上的谐振腔,在所述空滤器的一端设有连通进气导管的导管接口以及连通进气软管的软管接口,在所述空滤器的另一端则设有固定谐振腔的盖板,其结构简单,同样通过声波叠加的原理,使其达到消声降噪的目的,其原理在于:声波从进气导管进入空滤器,在空滤器盖板处与谐振腔交汇处,不同步长的声波汇合,当进气导管的一部分声波与谐振腔声波叠加后幅值为零时,即可达到降低噪声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所述的进气软管上还设有废气回收管。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对发动机进气系统总成进行改进,避免了发动机因辐射噪声中的低频噪声峰值带来的影响,改变了发动机的进气噪声信号,有效的控制了发动机进气端的噪音,减噪效果好,能广泛应用于各类发动机结构中,如:在汽车发动机中的应用。
(2)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不论是旁通管还是谐振腔的设计都较为简单,其原理也较为简单,均是利用声波的叠加原理来实现,使两路不同的声波相互叠加,使到达发动机处的声波波幅为零,从而达到降低噪声的效果。
(3)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可通过计算获得连通管的管长、谐振腔的体积等具体数值,其制作过程也较为简单,具有成本低廉、安装简易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采用旁通管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采用谐振腔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进气导管,2—空滤器,3—进气软管,4—旁通管,5—旁通管入口,6—旁通管出口,7—谐振腔,8—盖板,9—废气回收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绵阳市万欣测控技术有限公司,未经绵阳市万欣测控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1533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鼻腔插入设备
- 下一篇:发光二极管的变频调光控制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