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手动挡车辆电子驻车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03495.9 | 申请日: | 2012-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167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06 |
发明(设计)人: | 张红波;郑文荣;施正堂;黄伟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亚太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7/24 | 分类号: | B60L7/24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林怀禹 |
地址: | 311203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手动 车辆 电子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驻车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手动挡车辆电子驻车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绝大多数电子驻车系统都具有辅助起步功能,即自动解除驻车制动功能,电子驻车系统能自动识别驾驶员的意图和车辆的状态,当车辆满足起步要求时能自动解除驻车制动,从而避免出现行车时忘松驻车、手动档车坡道起步时熄火溜坡等现象。现有的电子驻车系统中,关于辅助起步功能的实现基本方法是:判断车辆的牵引力是否大于车辆的阻力,而此过程中需要采集的信号有:节气门位置信号、发动机输出扭矩信号、离合位置信号、车辆所处坡度信号等参数,首先系统根据节气门开度和发动机转速,得到发动机的输出扭矩,再根据离合器的结合程度,计算出离合器的传递扭矩,得出地面驱动力;再根据整车参数和车辆所处的坡度计算出车辆起步的阻力,当驱动力大于车辆的起步阻力时,系统就解除驻车制动,于是车辆就得以平稳起步。但此方法具有输入信号多,控制策略复杂、成本高、离合器摩擦片磨损后控制精度降低等缺点。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手动挡车辆起步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手动挡车辆电子驻车系统。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包括信号采集单元、电子控制单元和驻车执行单元;信号采集单元包括发动机转速传感器、前进挡位置开关、倒挡位置开关和节气门开度传感器;电子控制单元包括信号接收模块、信号处理模块和电机驱动模块;驻车执行单元包括结构相同的左后轮驻车执行机构和右后轮驻车执行机构;信号采集单元中的发动机转速传感器、前进挡位置开关、倒挡位置开关和节气门开度传感器分别与电子控制单元中的信号接收模块相连;信号接收模块经信号处理模块与电机驱动模块相连,电机驱动模块分别与驻车执行单元中的左后轮驻车执行机构及右后轮驻车执行机构相连。在所述的左后轮驻车执行机构和右后轮驻车执行机构中各装有结构相同的一个制动状态开关,制动状态开关均位于车辆后退刹车时支架与后卡钳摩擦块产生挤压的一侧,并且均固定安装在靠近支架的卡簧片一侧上,两个制动状态开关均与信号接收模块连接。
所述的制动状态开关包括绝缘薄膜和两组电极,绝缘薄膜粘结在卡簧片表面,两组电极固定在绝缘薄膜表面上且相互不导通,两组电极分别与所述信号接收模块连接。
当车辆未驻车或在平路驻车时,所述制动状态开关与支架不接触,制动状态开关为断开;当车辆在坡道驻车时,制动状态开关与支架接触,制动状态开关为导通。
所述的两组电极均呈W形,两组电极的W形相互交叉且相互不导通。
本实用新型的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取消了离合位置传感器、坡度传感器等元件,降低了成本,和现有的控制方法相比,提高了离合器摩擦片磨损后控制精度,本实用新型方法简单实用,判断起步条件时不需要复杂的运算和大量的数据采集,只需要简单的判断就能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系统结构框图。
图2是钳体在车轮位置图。
图3是图2的A处在制动状态开关在车辆未驻车或在平路驻车时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2的A处在制动状态开关在车辆在坡道驻车时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制动状态开关结构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方法流程框图。
图中:10、信号采集单元,11、发动机转速传感器,12、前进挡位置开关,13、倒挡位置开关,14、节气门开度传感器,15、制动状态开关,20、电子控制单元,21、信号接收模块,22、信号处理模块,23、电机驱动模块,30、驻车执行单元,31、左后轮驻车执行机构,32、钳体,33、右后轮驻车执行机构, 41、绝缘薄膜,42、电极,43、导线,51、后卡钳摩擦块,52、制动盘,53、支架,55、卡簧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亚太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亚太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0349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