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非制冷红外成像焦平面阵列探测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403091.X | 申请日: | 2012-08-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349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13 |
| 发明(设计)人: | 高超群;焦斌斌;刘瑞文;尚海平;陈大鹏;叶甜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1J5/00 | 分类号: | G01J5/00;G01J5/02;G01J5/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宝筠 |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冷 红外 成像 平面 阵列 探测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红外成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非制冷红外成像焦平面阵列探测器。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一切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均可产生红外辐射,且该红外辐射的强度及能量分布与物体温度有关,载有物体的特征信息。通过检测物体的红外辐射,可将人类不可见的红外图景转化为可见的图像。
常见的红外探测装置可分为量子型(制冷)红外探测器和热型(非制冷)红外探测器两种。其中量子型红外探测器将红外辐射的光子能量直接转化为电子能量;热型红外探测器则是通过检测目标物体的红外辐射引起的探测器温度变化来捕捉红外信息。
由于红外光光子的受激电子能量与室温下的电子热运动能量相当,因此量子型的红外探测器需要在液氮(温度77K)制冷以抑制电子热运动,这导致量子型红外探测器价格昂贵。
热型红外探测器无需液氮制冷,大大减少了制作成本,使红外技术大面积应用成为可能。但是,常见的基于热电效应工作的探测器的其他情况,如由于输入电流会在探测器单元上产生附加热量,所以这种探测器很难准确检测到入射的红外辐射;由于金属导线的存在使该探测器单元之间热隔离困难,限制了探测器的温升性能;此外,所述热型红外探测器的热电效应都很微弱,这些情况要求与所述热型红外探测器配合的读出电路具有极高的信噪比和增益,这不仅增加了设计难度,而且提高了器件成本。
应用光-机械原理的光读出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探测器,大多采用双材料悬臂梁阵列结构,所述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探测器的检测单元吸收入射红外光后温度升高,并发生热致形变,再由光学读出系统非接触检测形变,便得到了目标的红外信息。光读出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探测器无需互联导线,探测器单元间热隔离更加容易,也省去了读出电路的设计和制作,大大降低了开发成本。
目前采用的光读出非制冷焦平面阵列通常在硅衬底上制作,其结构包括带有牺牲层的多层双材料悬臂梁热隔离结构和镂空单层双材料悬臂梁热隔离结构。前者需要保留硅衬底,于是当红外线经过硅衬底时,会因反射现象损失40%的红外光,这将降低探测器的灵敏度;后者虽无硅衬底反射,红外辐射的利用率很高,然而这种结构需要长时间背腔腐蚀工艺和可靠的应力控制技术来制作平整薄膜上全镂空结构阵列,对制作工艺有很高的要求,同时这种结构的图形利用率低,难以进一步降低像素面积并提高分辨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非制冷红外成像焦平面阵列探测器,降低工艺复杂度,提高探测器的灵敏度。
一种非制冷红外成像焦平面阵列探测器,包括透明衬底(1)以及以非嵌套的方式平铺在所述透明衬底(1)上的多个单层可动微梁单元(2);所述透明衬底(1)对与所述非制冷红外成像焦平面阵列探测器相配套的读出光路的光线透明。
优选地,所述单层可动微梁单元(2)包括支撑结构(201)、热形变结构(202)和红外吸收及可见光反射复合结构(203),所述热形变结构(202)有两组,分别位于所述红外吸收及可见光反射复合结构(203)的两侧,所述热形变结构(202)一端与同一平面内的所述红外吸收及可见光复合结构(203)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支撑结构(201)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单层可动微梁单元(2)通过所述支撑结构(201)与所述透明衬底(1)锚接。
优选地,所述热形变结构(202),包括热隔离梁(204)和热形变梁(205),所述热隔离梁(204)和所述热形变梁(205)在同一平面内多次间隔回折连接。
优选地,所述热形变梁(205)为双材料复合梁,构成所述热形变梁(205)的两种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不同。
优选地,构成所述热形变梁(205)的两种材料中热膨胀系数高的材料所在一侧朝向所述透明衬底(1)。
优选地,所述红外吸收及可见光复合结构(203)为一板状双材料结构。
优选地,所述红外吸收及可见光复合结构(203)朝向所述透明衬底(1)一侧为金属层,另一侧为介质层;所述金属层下表面与所述介质层上表面直接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0309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安装有灯和万向轮的乐谱架
- 下一篇:一种水泵冷头一体的水冷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