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气门摇臂及气门驱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00611.1 | 申请日: | 2012-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560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7 |
发明(设计)人: | 单炯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L1/18 | 分类号: | F01L1/18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012 | 代理人: | 黄泽雄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门 摇臂 驱动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门摇臂,尤其涉及一种能用于各排量的发动机气门驱动系统中的气门摇臂。
背景技术
内燃机包括位于发动机缸体内的活塞及气缸配置。各气缸均具有气门。这些气门控制流入燃烧缸的空气流并允许燃烧排气排出。气门驱动系统用于有选择地开闭这些气门。
如图1A所示,气门驱动系统包括摇臂1′,摇臂1′的一侧与液压挺柱2′接触,另一侧与气门杆段3′接触,摇臂1′上的滚子11′与凸轮4′接触。以液压挺柱2′接触端为支点,将凸轮4′的升程通过滚子11′传递至气门(图未示),完成气门的开闭动作。如图1B所示为摇臂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摇臂1′的平行臂12′为平板,质量较大刚度较低,会导致气门驱动系统运动质量增加,需要更高的弹簧力来克服从而增加了摩擦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刚度大、质量轻、低摩擦的气门摇臂及气门驱动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气门摇臂,包括摇臂体、滚子,所述摇臂体包括两块相互平行的平行臂,所述滚子收容在两块所述平行臂的中部之间,所述滚子一侧的两块所述平行臂通过底板连接,至少一块平行臂上设有弯折部。
优选地,所述弯折部位于对应所述滚子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弯折部向靠近所述滚子的方向弯折。
优选地,所述弯折部沿竖直方向设置。
优选地,所述滚子另一侧的两块所述平行臂通过拱形部连接,所述拱形部上设有朝向所述滚子的油孔。
优选地,所述拱形部上形成朝向所述滚子的凹槽,所述油孔设置在所述凹槽中。
优选地,所述拱形部内设有与所述油孔相通的储油室。
优选地,所述拱形部外套设有弧形卡箍,所述弧形卡箍包括与所述拱形部的曲面接触的弧形框架,以及与所述拱形部下方接触的平面框架,所述弧形框架上开有与所述油孔对应的卡口,所述平面框架上开有开口。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气门驱动系统,包括气门摇臂、液压挺柱、气门杆段、凸轮,所述气门摇臂的一端与所述液压挺柱连接,所述气门摇臂的另一端与所述气门杆端接触,所述气门摇臂的滚子与所述凸轮接触,所述气门摇臂包括摇臂体、所述滚子,所述摇臂体包括两块相互平行的平行臂,所述滚子收容在两块所述平行臂的中部之间,所述滚子一侧的两块所述平行臂通过底板连接,至少一块平行臂上设有弯折部。
优选地,所述弯折部位于对应所述滚子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弯折部向靠近所述滚子的方向弯折。
优选地,所述弯折部沿竖直方向设置。
优选地,所述滚子另一侧的两块所述平行臂通过拱形部连接,所述拱形部上设有朝向所述滚子的油孔,所述液压挺柱上设有进油孔,所述进油孔与所述油孔相通。
优选地,所述拱形部上形成朝向所述滚子的凹槽,所述油孔设置在所述凹槽中。
优选地,所述拱形部内设有与所述油孔相通的储油室。
优选地,所述拱形部外套设有弧形卡箍,所述弧形卡箍包括与所述拱形部的曲面接触的弧形框架,以及与所述拱形部下方接触的平面框架,所述弧形框架上开有与所述油孔对应的开口,所述平面框架上开有固定所述液压挺柱的开口。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在平行臂上设有弯折部,提高了摇臂体的刚度。
附图说明
图1A是背景技术中气门驱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B是背景技术中气门摇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气门摇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气门摇臂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气门摇臂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弧形卡箍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弧形卡箍与液压挺柱装配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气门摇臂与液压挺柱装配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对照表:
1′——摇臂 2′——液压挺柱 3′——气门杆段
4′——凸轮 11′——滚子 12′——平行臂
1——气门摇臂 2——液压挺柱 11——滚子
12——摇臂体 21——进油孔 121——平行臂
122——底板 123——弯折部 124——拱形部
124a——油孔 124b——凹槽 124c——储油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0061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