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动加热钢轨涂油车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92822.5 | 申请日: | 2012-08-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863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23 |
发明(设计)人: | 张海龙;张连发;孙晓楠;李木林;安玉娥;孟艳苹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海龙 |
主分类号: | B61K3/02 | 分类号: | B61K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308 | 代理人: | 秦力军 |
地址: | 102300 北京市门头沟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加热 钢轨 涂油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涂油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加热钢轨涂油车。
技术背景
随着铁路事业的飞速发展,钢轨磨耗损伤越来越严重,尤其是曲线钢轨和钢轨道岔的磨损尤为严重。目前对钢轨进行维护的有效方法是周期性给钢轨涂油。
从涂油设备来看,主要有车载润滑型、地面润滑型和自制人工润滑型。车载润滑型设备是通过搭载客车尾部进行作业,作业前后需要进行装卸,费工费时,并且列车行驶速度较快且速度多变,喷油嘴不易定位,难以把握适宜的涂油量,通常造成50%以上的润滑脂浪费且造成道床污染。地面润滑型设备是靠车轮踏压和振动来进行喷油,使用的是液态润滑油,常温液态的润滑油在钢轨侧面附着时间短,润滑效果差、效率低,并会引发其他潜在问题,如:涂油位置不准确,经常将油脂甩带到钢轨踏面顶部,不仅会降低轮轨摩擦系数从而影响火车的有效牵引力,还容易使污物聚集轨头顶端,严重影响超声波钢轨探伤的工作效率;涂油过量,不仅污染道床,还会造成钢轨长时间浸在油中而剥离掉块。自制支架人工涂油设备,采用人工直接将固体润滑脂涂抹到钢轨侧面的方式,虽然具有轻便易上下道的优点,可是存在工作效率低和涂油不均匀的问题,尤其冬季气温较低,润滑脂的硬度自然升高,增加涂覆难度,使得工作效率更低、涂油更加不均匀。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加热钢轨涂油车,可为曲线钢轨和钢轨道岔涂油,同时也可为其他钢轨侧面进行涂油保护。该实用新型采用自动加热装置可保证润滑脂始终以液态喷出,使得涂油均匀稳定,定位精确,工作效率高,并且机构设计简单轻便,维护操作方便。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动加热钢轨涂油车,包括:车体;安装在所述车体上的储油箱;连接所述储油箱的供油单元;安装在所述车体上的电池箱,以及用来钢轨涂油控制的控制单元。
优选地,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储油箱内的储油加热装置;安装在所述供油单元内的供油加热装置;以及用于控制电池箱分别向所述储油加热装置和供油加热装置供电的温控装置。
优选地,所述储油加热装置包括:包裹在不锈钢内胆外壁且内部布置有加热丝的硅胶加热层;包裹在所述硅胶加热层外由多层丝绵压制而成的保温层;其中,不锈钢内胆、所述硅胶加热层、所述保温层与储油箱外壳相邻之间紧密接触。
优选地,所述供油单元包括:电机、油泵、输油管道;其中,所述油泵的一端通过所述输油管道与所述储油箱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输油管道与喷油嘴连接;其中,与所述喷油嘴连接的所述输油管道在分叉位置处设有控制左右喷油嘴喷油的阀门。
优选地,所述供油加热装置包括:缠绕在所述输油管道外部且其内部布置有加热丝的第一硅胶加热带;缠绕在所述油泵外部且其内部布置有加热丝的第二硅胶加热带。
优选地,所述温控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硅胶加热层内的储油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供油单元内的供油温度传感器;分别连接储油温度传感器和供油温度传感器的处理器;连接所述处理器的用来接通或切断储油加热装置电源的第一电控开关;连接所述处理器的用来接通或切断供油加热装置电源的第二电控开关。
其中,所述供油温度传感器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硅胶加热带内的输油管道子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二硅胶加热带内的油泵子温度传感器。
其中,所述第二电控开关包括:连接所述处理器的用来接通或切断所述第一硅胶加热带电源的第二电控子开关;连接所述处理器的用来接通或切断所述第二硅胶加热带电源的泵加热开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以下方面:
本实用新型自动加热钢轨涂油车采用自动加热装置,使储油箱内的固体润滑脂始终以液体状态喷覆到钢轨侧磨面,并在钢轨侧磨面上立即冷却凝固形成一层均匀而稳定的固体油脂保护层,能有效地延长钢轨的使用寿命,节约线路维修费用。该自动加热钢轨涂油车结构设计简单轻便、维护操作方便、定位精确、工作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自动加热钢轨涂油车在陆地上行走时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自动加热钢轨涂油车在钢轨上行走时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自动加热钢轨涂油车涂油机构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自动加热钢轨涂油车车体的侧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海龙,未经张海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9282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漂液桶运输车
- 下一篇: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及其动力电池温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