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耗尽型MOSFET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79154.2 | 申请日: | 2012-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969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13 |
发明(设计)人: | 赵金波;王维建;曹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士兰集成电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9/78 | 分类号: | H01L29/78;H01L29/10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7 | 代理人: | 郑玮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耗尽 mosfet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半导体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耗尽型MOSFET。
背景技术
MOSFET分为增强型MOSFET和耗尽型MOSFET。对于耗尽型MOSFET,因为在源漏极的氧化层内掺入了大量离子,即使在栅压VGS=0时,在氧化层的掺杂离子的作用下,衬底表层中会感应出与衬底掺杂类型相反多数载流子形成反型层,即源-漏之间存在沟道,只要在源-漏间加正向电压,就能产生漏极电流;当加上栅压VGS时,会使多数载流子流出沟道,反型层变窄沟道电阻变大,当栅压VGS增大到一定值时,反型层消失,沟道被夹断(耗尽),耗尽型MOSFET会关断。
MOSFET分为增强型MOSFET和耗尽型MOSFET。对于耗尽型MOSFET,因为在源漏极的氧化层内掺入了大量离子,即使在栅压VGS=0时,在氧化层的掺杂离子的作用下,衬底表层中会感应出与衬底掺杂类型相反多数载流子形成反型层,即源-漏之间存在沟道,只要在源-漏间加正向电压,就能产生漏极电流;当加上栅压VGS时,会使多数载流子流出沟道,反型层变窄沟道电阻变大,当栅压VGS增大到一定值时,反型层消失,沟道被夹断(耗尽),耗尽型MOSFET会关断。
以N沟耗尽型MOSFET为例,在栅压VGS=0时,漏源之间的沟道已经存在,所以只要在源漏极之间加上电压VDS,源漏极就有电流ID流通。如果增加栅压VGS,栅极与衬底之间的电场将使沟道中感应更多的电子,沟道变厚,沟道的电导增大。如果在栅极加负电压,即栅压VGS<0,就会在对应的器件表面感应出正电荷,这些正电荷抵消N沟道中的电子,从而在衬底表面产生一个耗尽层,使沟道变窄,沟道电导减小。当负栅压增大到某一电压Vp时,耗尽区扩展到整个沟道,沟道完全被夹断(耗尽),这时即使VDS仍存在,也不会产生漏极电流,即ID=0。VP称为夹断电压或阈值电压。传统技术在制造耗尽型 MOSFET时,预先在栅极氧化层中掺入大量的正离子,当VGS=0时,这些正离子产生的电场能在P型衬底中“感应”出足够的电子,形成N型沟道。
即在传统技术中,耗尽型MOSFET的沟道是通过栅极氧化层中的掺杂离子感应形成的,因此沟道的结构、位置和深度都是取决于栅极氧化层中的离子掺杂情况,并不容易确定。众所周知,耗尽型MOSFET沟道的宽长比会影响沟道的跨导,从而会影响耗尽型MOSFET的饱和电流、漏电流以及夹断电压等许多重要参数。而传统的耗尽型MOSFET的制造方法因为其对沟道的位置以及沟道的深度控制不够准确,同时对氧化层的离子注入也会对其他区域(例如源极区域和漏极区域)造成不利影响,从而无法制造出高品质的耗尽型MOSFET。
因此如何精确控制沟道的结构、位置和深度在耗尽型MOSFET的制造过程中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耗尽型MOSFET,以达到能够准确控制沟道的结构、位置以及沟道深度的目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耗尽型MOSFET,包括:
一第一掺杂类型的掺杂衬底;
形成于所述衬底一面上的第一掺杂类型的外延层;
形成于所述外延层内的第二掺杂类型的深阱;以及
形成于所述深阱中部的第一掺杂类型的离子注入沟道。
可选的,所述耗尽型MOSFET还包括:
形成于所述沟道上方的栅极结构;
形成于所述栅极结构两侧深阱内的源极区域和漏极区域。
可选的,在所述栅极结构包括栅极氧化层和栅极。
可选的,所述栅极氧化层为氧化硅。
可选的,所述栅极为多晶硅、掺杂多晶硅或者铝中的一种。
在本实用新型中的耗尽型MOSFET结构中,其沟道是通过使用掩膜层进行离子注入形成的,并非传统技术中的通过掺杂的栅极氧化层感应生成沟道。通过使用掩膜层进行离子注入生成的沟道,可以通过掩膜层精确控制沟道的位置和结构,通过调整离子注入的条件以精确控制沟道深度以及掺杂浓度等参数。 精确的沟道的结构、位置和深度能够保证高性能的耗尽型MOSFET。
附图说明
图1-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耗尽型MOSFET制造方法各步骤中结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士兰集成电路有限公司,未经杭州士兰集成电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7915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薄膜晶体管、使用该薄膜晶体管的阵列基板
- 下一篇:一种半导体发光装置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