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及其气门杆油封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331093.2 | 申请日: | 2012-07-1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889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13 |
| 发明(设计)人: | 王昌林;庞进军;唐飞;王坚钢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华菱汽车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1L3/08 | 分类号: | F01L3/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远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04 | 代理人: | 赵百令;刘大玲 |
| 地址: | 24306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及其 气门 杆油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发动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及其气门杆油封。
背景技术
为了防止发动机气缸盖内的机油通过气门杆与气门导管的缝隙溢入发动机燃烧室内,目前采用的密封方式是通过气门杆油封对气门杆进行密封,如图1中所示,中空的橡胶体17通过特制胶水或者其他粘结剂粘结于中空的油封骨架11,并与油封骨架内部紧密贴合,油封骨架上端部露出的橡胶体内设置有密封唇14,安装时,使该气门杆油封的油封骨架11的下端套装于气门导管上,气门导管与油封骨架11内的橡胶体17挤紧,气门杆穿过气门杆油封的顶端以及气门导管。气门杆油封顶端的密封唇14通过套装于其外部的弹簧13实现与气门杆的紧密贴合,从而防止机油从气门导管与气门杆之间的缝隙窜入到燃烧室内部。
虽然目前的气门杆油封可以实现密封,但是由于仅有密封唇14与气门杆紧密贴合来防止机油从气门导管与气门杆之间的缝隙窜入到燃烧室内部,其密封效果不是非常理想。虽然弹簧的弹力可以起到补偿由于气门杆与橡胶体磨损而带来的密封过盈量的减少,但是经一段时间的使用之后,油封密封唇处的工作面会过度磨损,外弹簧也会失去弹力作用,这样就容易导致气门杆油封的工作面与气门杆之间松动,间隙变大,并最终导致机油泄漏过量。
因此,如何能够对现有的气门杆油封进行改进,以便提高其密封性能,同时可以延长其使用寿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气门杆油封,以求解决目前气门杆油封的密封性能不太理想,以及气门杆油封使用寿命较短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门杆油封,包括油封骨架和一部分贴合于所述油封骨架内部,一部分裸露于所述油封骨架上端部的橡胶体,所述橡胶体露出油封骨架的上端部的部分设置有供气门杆穿过的容纳腔, 所述容纳腔内设置有用于与气门杆密封的密封唇,所述密封唇包括主密封唇和设置于所述主密封唇下方的副密封唇。
优选的,所述主密封唇的内径小于所述副密封唇内径。
优选的,所述油封骨架内部的橡胶体覆盖所述油封骨架的内腔表面全部,并且延伸至所述油封骨架与缸盖接触的翻边下部。
优选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且位于所述主密封唇和所述副密封唇之间的散热凹槽。
优选的,所述散热凹槽沿所述容纳腔的周向均匀分布。
一种发动机,所述发动机上设置有气门杆油封,所述气门杆油封为如上所述的气门杆油封。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气门杆油封包括油封骨架和橡胶体,油封骨架和橡胶体都为中空结构,橡胶体的一部分镶嵌于上述油封骨架内部,一部分裸露于油封骨架的上端部,橡胶体露出油封骨架上端部的部分设置有供气门杆穿过的容纳腔,容纳腔内设置有用于与气门杆密封的密封唇,并且密封唇包括主密封唇和位于主密封唇下部的副密封唇。由于容纳腔内设置了双密封唇结构,因此当气门杆套装于容纳腔内部时其密封效果相比于单密封唇具有显著的提高,同时相比于单密封唇结构的气门杆油封,双密封唇结构的气门杆油封的耐磨性能更好,其可以保持与气门杆密封的时间更长,因此其使用寿命更长。安装有该种气门杆油封的发动机,其机油的密封性能更好,可靠性更高。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气门杆油封的部分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气门杆油封的半剖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气门杆油封,该气门杆油封在其与气门杆配合部位的橡胶体容纳腔内设置双层密封唇结构,以增强气门杆油封的密封性能,同时提高气门杆油封的使用寿命。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同时参考图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气门杆油封的半剖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华菱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华菱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3109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