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用动力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69308.2 | 申请日: | 2012-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956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23 |
发明(设计)人: | 曹楷;仇杰;陈沣;曹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50 | 分类号: | H01M10/50;H01M2/1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李鹏松;曹若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车用动力电池。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能源的日趋紧张,各国都加紧投入了对纯电动汽车的研究。而动力电池作为纯电动汽车的动力来源也受到了汽车领域技术人员的广泛关注。
软包装电池结构简单、价格低廉,但其单体电池的密封工艺,在高原负压(相对于电池内部)下,存在电解液泄露的风险,同时由于外壳材料相对容易破损,设计不当也容易造成电解液泄露的问题。硬包装电池的外壳为金属材料,通常为钢或铝合金,外壳通过激光焊接达到密封效果,这种设计的电池有耐高压、耐磨损的优势。但由于外壳和电池间充满电解液,使得外壳有一定电压。常规的金属导热方案会导致所有电池的外壳串接起来,形成对地高压,对人员有很大的危害。并且该高压会加在电池上,导致电池失效,严重时会有爆炸的危险。因此,现有设计都是使用塑料外壳固定电池单体,同时起到隔离绝缘的作用。这种设计在组成模组时,进行热交换非常困难。一方面整车空间非常有限,空冷方案没有足够的气流流过电池表面,对流传导的设计非常困难;另一方面,塑料的导热性能差,难以从外部热源通过传导的方式进行换热。
因此,有必要提供改进的技术方案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用动力电池,其在确保电池单体与外界热源进行有效换热的基础上解决电池单体的漏电漏液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用动力电池,其包括至少两个电池单体以及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电池单体之间的导热板,每个所述电池单体均包括电池外壳,所述导热板与所述相邻两个电池单体的电池外壳均接触,并且所述导热板的锐利边缘不接触所述相邻两个电池单体的电池外壳。
在上述的车用动力电池中,可选地,所述导热板为金属板,在所述导热板与所述相邻两个电池单体的电池外壳之间具有绝缘层。
在上述的车用动力电池中,可选地,所述绝缘层为形成在所述导热板表面上的厚度在10μm至60μm的范围内的绝缘膜。
在上述的车用动力电池中,可选地,所述绝缘膜为通过电化学氧化形成的氧化层或者通过电泳处理形成的膜。
在上述的车用动力电池中,可选地,所述绝缘层为包覆在所述电池外壳表面的有机薄膜。
在上述的车用动力电池中,可选地,所述有机薄膜形式的绝缘层延伸包覆所述电池外壳的锐利边缘。
在上述的车用动力电池中,可选地,所述绝缘层包覆在所述导热板表面。
在上述的车用动力电池中,可选地,所述导热板由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金属板冲压形成,所述导热板具有从所述第一表面向所述第二表面凸出的第一凸台及从所述第二表面向所述第一表面凸出的第二凸台,所述第一凸台与所述相邻两个电池单体中的其中一个电池单体的电池外壳接触,所述第二凸台与所述相邻两个电池单体中的另一个电池单体的电池外壳接触。
在上述的车用动力电池中,可选地,所述导热板的锐利边缘位于所述相邻两个电池单体之间,所述导热板的锐利边缘不超出所述电池外壳的边缘。
在上述的车用动力电池中,可选地,所述相邻两个电池单体之间间隔3至6mm的距离。
在上述的车用动力电池中,可选地,所述导热板的锐利边缘与任何所述电池单体之间的间隙均在1mm以上。
在上述的车用动力电池中,可选地,所述导热板的锐利边缘具有光滑的倒角。
在上述的车用动力电池中,可选地,所述导热板的锐利边缘与所述第一凸台或所述第二凸台平齐,并且所述锐利边缘延伸超出所述电池外壳的边缘之外。
在上述的车用动力电池中,可选地,所述导热板具有靠近所述导热板的锐利边缘的折弯部,所述折弯部比所述锐利边缘更接近所述锐利边缘最接近的电池外壳。
在上述的车用动力电池中,可选地,所述导热板为四边形,至少所述导热板的三条边可选为与外界热源热接触的界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导热板与相邻电池单体的电池外壳相接触,电池单体能够通过导热板与外界热源进行热交换,从而促进电池单体与外界热源之间进行换热。而且,导热板的锐利边缘不接触相邻电池单体的电池外壳,从而避免了导热板的锐利边缘磨损电池外壳而造成的电池单体的漏电漏液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车用动力电池通过简单且易于实施的结构设计,在确保电池单体与外界热源进行有效换热的基础上规避了电池单体漏电漏液的风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6930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