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再制造发动机零部件清理通用吊具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264575.0 | 申请日: | 2012-06-0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020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30 |
| 发明(设计)人: | 丁韬;牟海棠;陈镇 | 申请(专利权)人: | 潍柴动力(潍坊)再制造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4C9/00 | 分类号: | B24C9/00 |
| 代理公司: | 潍坊正信专利事务所 37216 | 代理人: | 石誉虎 |
| 地址: | 261061 山东省潍***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制造 发动机 零部件 清理 通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再制造发动机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再制造发动机零部件清理通用吊具。
背景技术
2008年之前损坏的发动机延续其使用的寿命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大修,2008年之后再制造作为中国的新兴产业从国家层面上进行推广。发动机再制造是以产品全寿命周期理论为指导,以报废发动机及其零部件的循环使用和反复利用为目的,以报废产品为毛坯,采用先进再制造成形技术(包括高新表面工程技术、数控化改造技术、快速成形技术及其他加工技术),使报废零部件恢复尺寸、形状和性能,从而形成再制造发动机。再制造发动机与发动机大修的主要区别:再制造发动机质量跟新机一样、性能跟新机一样、保修期跟新机一样,因此再制造发动机的零部件需要全部进行拆解,进行清洗、清理,其中清理是在抛丸机中进行的,将需要清理的零部件吊装起来进行抛丸清理。
然而目前发动机的汽缸盖、齿轮室、飞轮壳都是使用专用吊具逐一进行清理,如果再制造发动机沿用这些专用吊具的话会占用大量空间,且由于再制造业多品种小批量的特殊性,使得吊具的利用率大大降低,同时还存在抛丸机的利用率低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再制造发动机零部件清理通用吊具,能够满足多种再制造发动机的零部件同时抛丸清理,大大提高了抛丸机的利用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再制造发动机零部件清理通用吊具,包括挂杆,所述挂杆的一端设有用于连接抛丸机挂钩的连接耳,所述挂杆上沿挂杆的轴向固定设置有汽缸盖吊钩、齿轮室吊钩和飞轮壳吊钩。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的汽缸盖吊钩、齿轮室吊钩和飞轮壳吊钩依次设置。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汽缸盖吊钩以所述挂杆的轴线为圆心环形阵列设置有三个;所述齿轮室吊钩以所述挂杆的轴线为对称轴对称设置有两个;所述飞轮壳吊钩以所述挂杆的轴线为对称轴对称设置有两个。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在同一挂杆上同时设置了汽缸盖吊钩、齿轮室吊钩和飞轮壳吊钩,因此,可以同时吊装汽缸盖、齿轮室和飞轮壳,减少了过多的专用吊具,实现了一机多用,且可以将不同零部件同时放置于抛丸机内清理,大大提高了抛丸机的利用率。
由于汽缸盖吊钩、齿轮室吊钩和飞轮壳吊钩在挂杆上沿轴向依次设置,结合汽缸盖、齿轮室和飞轮壳的形状,能够使得汽缸盖、齿轮室和飞轮壳都可以得到抛丸清理,互不干涉。
由于汽缸盖吊钩、齿轮室吊钩和飞轮壳吊钩分别设置了多个,根据汽缸盖、齿轮室和飞轮壳的体积,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挂杆的空间,进一步提高了抛丸机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挂杆,2、连接耳,3、汽缸盖吊钩,4、齿轮室吊钩,5、飞轮壳吊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附图所示,一种再制造发动机零部件清理通用吊具,主要包括挂杆1,挂杆1的一端设有用于连接抛丸机挂钩的连接耳2,通常连接耳2与抛丸机挂钩通过销轴连接,挂杆1上沿挂杆1的轴向固定设置有汽缸盖吊钩3、齿轮室吊钩4和飞轮壳吊钩5,分别可以吊挂汽缸盖、齿轮室和飞轮壳,提高了抛丸机的利用率。
汽缸盖吊钩3、齿轮室吊钩4和飞轮壳吊钩5依次设置,能够使得汽缸盖、齿轮室和飞轮壳都可以得到抛丸清理,互不干涉。汽缸盖吊钩3以挂杆1的轴线为圆心环形阵列设置有三个;齿轮室吊钩4以挂杆1的轴线为对称轴对称设置有两个;飞轮壳吊钩5以挂杆1的轴线为对称轴对称设置有两个,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挂杆1的空间,进一步提高了抛丸机的利用率。
使用时,将汽缸盖、齿轮室和飞轮壳分别吊挂于汽缸盖吊钩3、齿轮室吊钩4和飞轮壳吊钩5上,然后放置于抛丸机内,连接耳2与抛丸机挂钩联接,便可以进入抛丸清理过程,充分利用了抛丸机,尤其适合再制造发动机多品种小批量的特性。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上述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作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潍柴动力(潍坊)再制造有限公司,未经潍柴动力(潍坊)再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6457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