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电动尾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02063.1 | 申请日: | 2012-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572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8 |
发明(设计)人: | 杨俊;双元卿;卫原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J5/10 | 分类号: | B60J5/10;B60J10/08;E05F15/18;E06B7/16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012 | 代理人: | 黄泽雄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电动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尾门,尤其涉及一种能增大行李舱开口尺寸的汽车电动尾门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的汽车电动尾门,是将电动伸缩式驱动机构布置在尾门与车身之间的流水槽内,提供尾门运行过程中的支撑力,同时还能够提供尾门电动开启/关闭的驱动力。
如图1A-1C所示,尾门2′通过铰链6′连接在车身1′上,尾门密封条3′安装在行李舱7′的边框上,当尾门1′关闭时,尾门密封条3′与尾门2′相配合,防止雨水,废气及灰尘进入行李舱7′内。尾门玻璃4′通过胶粘接在尾门2′上,随尾门2′一起运动,并设有玻璃黑边用于挡住尾门2′的安装结构,起到视觉美化效果。驱动机构5′一端安装在车身1′上,另一端安装在尾门2′上。
目前的电动尾门设计将驱动机构5′布置在尾门密封条3′的外侧的流水槽8′内,即图1C所示的车身1′的外表面、尾门2′的内表面与尾门密封条3′包围的空间中。由于驱动机构布置空间E′的存在,将会导致车身结构宽度B′与玻璃黑边宽度C′增大,同时导致行李舱开口宽度A′与玻璃透光宽度D′减小;并且,由于驱动机构5′位于尾门密封条3′外侧的流水槽8′内,该机构将会暴露在雨水,废气,尘土环境中,为保证其功能,电动尾门驱动机构需要提高防腐性能,并增加自身密封结构导致成本上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增大行李舱开口尺寸、减轻车身重量、降低成本的汽车电动尾门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汽车电动尾门系统,包括尾门本体,及连接行李舱和所述尾门本体的驱动机构,所述行李舱的边框上安装有的尾门密封条,所述尾门密封条用于与所述尾门本体的内框相配合来密封所述尾门本体,所述驱动机构的一端连接到所述内框的内侧,所述驱动机构的另一端连接到所述尾门密封条的内侧。
优选地,所述尾门本体上安装有尾门玻璃,所述尾门玻璃的边缘设置玻璃黑边,所述玻璃黑边用于遮盖所述尾门本体的所述内框。
优选地,所述驱动机构采用球头、铆钉或球头和铆钉支架组合的方式与所述尾门本体和所述行李舱连接。
优选地,所述驱动机构设置为上推式或翻转式。
优选地,所述驱动机构为电动伸缩机构。
优选地,所述电动伸缩机构设置在所述尾门本体的一侧或两侧。
优选地,所述电动伸缩机构的电源导线位于所述行李舱上或所述尾门本体上。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将驱动机构设置在尾门密封条的内侧,而不是在尾门本体与行李舱之间的流水槽内,从而减小流水槽的空间,相应地增大了行李舱开口尺寸、减轻了车身重量,同时能够降低驱动机构的防水、防尘、防腐要求,从而简化驱动机构的结构,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A是现有电动尾门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B是现有电动尾门闭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C是图1B中F-F面的截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汽车电动尾门系统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汽车电动尾门系统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汽车电动尾门系统打开状态的局部立体图;
图5是图4中G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图4中H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对照表:
1′——车身 2′——尾门 3′——尾门密封条
4′——尾门玻璃 5′——驱动机构 6′——铰链
7′——行李舱 8′——流水槽
A′——行李舱开口宽度 B′——车身结构宽度 C′——玻璃黑边宽度
D′——玻璃透光宽度 E′——驱动机构布置空间
1——车身 2——尾门本体 3——尾门密封条
4——尾门玻璃 5——驱动机构 6——铰链
7——行李舱 8——流水槽 21——内框
51——安装结构 71——内壁 211——框架平面
511——球头 512——支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0206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