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智能护舷运动姿态监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94926.5 | 申请日: | 2012-05-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957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13 |
发明(设计)人: | 邱翔;虞伟;汤国平;夏为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智达工程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G3/00 | 分类号: | G08G3/00;G01C21/16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陶海锋 |
地址: | 215400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运动 姿态 监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码头防护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对码头防护用的护舷的运动姿态进行监测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港口的运作日益繁忙,这对港口的安全和运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港口的一大威胁,是船舶靠岸对于港口结构的冲击。如果能够实时量化监测船舶靠岸时对码头的冲击,就可以对于靠岸事故尽早报警并提供分析数据,并且对于码头防护装置(护舷)的维护提供及早提示,由此可以显著提高港口的安全标准,减少因维护不及时造成的损失;同时为港口设计,船舶设计,航行研究等领域提供此前无法获得的靠岸冲击历史数据。
现有的靠泊监控系统,如辅助系统BSM(用于船舶靠岸姿态监测和预警),缆绳拉力检测系统MLM(用于船舶系缆拉力监测),港口环境检测系统MEM(靠岸系缆相关的风,流,潮位,气温,危险气体监测)以及远程快脱钩控制系统ACM(用于船舶缆绳脱缆自动化)。这些系统可以从某一方面对船舶的靠泊作业进行监控,但是,一方面,这些系统各自独立工作,增加了检测预警的工作量和工作复杂程度;另一方面,这些系统都是通过对船舶或者周边环境进行监控,而没有直接对码头进行监控。
护舷,是码头或船舶边缘使用的一种弹性缓冲装置,主要用以减缓船舶与码头或船舶之间在靠岸或系泊过程中的冲击力,防止或消除船舶、码头受损坏。常见的码头护舷结构由护舷本体、防冲板和多个锚链构成,护舷本体多由橡胶或聚氨酯材料制作,其一端连接码头,另一端连接防冲板。护舷本体结构包括D型、鼓形、圆筒形等,根据受力情况又可分为剪切型、转动型、压缩型等。当船舶靠泊时,与防冲板接触,压迫护舷本体,护舷本体受力压缩变形而吸能,从而减小船舶靠岸时对码头的冲击。
由于船舶对于港口的冲击,都是通过码头防护装置,即护舷,进行传递的,如果能够对护舷装置进行监测,获得护舷的运动状态和姿态,就有可能推导出单个护舷上的冲击;再通过数据汇总对于整个港口的护舷进行监测,得出整个泊位所承受的冲击量。另一方面,通过护舷运动和姿态,可以监测靠岸事故的发生并及时发出护舷警报和维修通知。因此,如何对护舷运动姿态进行监测,是本领域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及时准确监测护舷三维姿态,且对于码头设计及日常工作程序不产生干扰的智能监测装置。
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智能护舷运动姿态监测装置,包括监控端组件和中央控制端组件,所述监控端组件包括传感器单元、控制单元和通信单元,所述中央控制端组件包括通信单元和中央控制计算机,所述传感器单元由安装于待监测的护舷的防冲板上的至少2个传感器构成,所述传感器为至少具有6自由度的惯导器件,各传感器在防冲板内侧分散布置;所述通信单元由无线通信模块构成。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监控端,惯导器件的传感信号输入控制单元,控制单元经分析获得护舷的三维姿态和运动状态,由无线通信模块传送至中央控制端的中央控制计算机上,进行集中显示、存储,或根据情况发出报警。根据具体应用场合的情况,监控端的控制单元也可以仅负责信号收集、传递,由中央控制计算机分析护舷的三维姿态和运动状态。一般地,整个码头区域的各个护舷装置上分别设置有监控端,监控端的通信单元与中央控制端的通信单元构成无线网络,使中央控制计算机能够同时收集各护舷的三维姿态和运动状态,进而进行数据统计、处理。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传感器单元内可以设有九自由度惯导器件,设有多个CPU运算兼顾低功耗和高性能,可根据需要切换原始采样模式和滤波采样模式两种工作模式。控制单元内采用扩展Kalman滤波算法,采用“姿态四元数”表示,四阶龙格-库塔(Runge-Kutta)数值积分,并取一阶地球自转近似,以及一种能在船只靠岸时抗干扰的动态磁阻补偿算法。所述无线通信模块为遵循于IEEE802.1x协议,采用Zigbee或其他490MHz无线通信方式,将本地数据汇总于中央控制计算机,由中央控制计算机进行集中处理,存储,显示靠岸冲击信息,护舷状态信息,及靠岸事故及护舷维护报警。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控制单元上预留传感器输入及控制输出。可根据需要增加或减少传感器单元,自适应扩展需要以达到更高的监测精度要求。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惯导器件至少由加速度传感器和角速度传感器构成,至少具有上下,左右,前后,航向角,俯仰角,横滚角6个自由度,构成基本测量单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智达工程技术(苏州)有限公司,未经智达工程技术(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9492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