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门自动闭合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闭合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55103.1 | 申请日: | 2012-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738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吴远棋 | 申请(专利权)人: |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28/12 | 分类号: | B60K28/12;E05F15/20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 50211 | 代理人: | 郭云 |
地址: | 400037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门 自动 闭合 装置 具有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门闭合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门自动闭合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闭合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车辆保有量不断提高,新的驾驶人员不断增加,交通事故发生频率也不断升高,汽车安全驾驶问题已成为日趋严峻的话题。为了司机和乘客的安全,避免交通事故发生,我国交通规则明确规定,在汽车行驶过程中车门必须处于闭合状态。
目前,汽车通常采用行车电脑来提示车门处于闭合还是开启状态,当车辆行驶时,如果车门没有关闭,行车电脑会向驾驶者发出提示信息。这种方法虽然能够检测出车门的开关状态,但是如果要关闭车门,则需要驾驶者或者乘客进行手动关门,这种关门方式既不方便也不安全,特别是车辆在高速行驶过程中,非常容易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特别创新地提出了一种车门自动闭合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闭合系统。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门自动闭合装置,其由位于车门上的第一吸合部件和位于侧围上的第二吸合部件构成,所述第一吸合部件包括第一吸合器,所述第二吸合部件包括第二吸合器,所述第一吸合器和第二吸合器均由壳体、安装在所述壳体内的电极柱和缠绕在所述电极柱上的电感线圈组成,当所述电感线圈通电时,所述第一吸合器上产生的磁场方向与第二吸合器上产生的磁场方向相反,所述第一吸合器和第二吸合器吸合。
本实用新型的车门闭合装置结构简单,能够实现车门的自动闭合,能够提高行车的安全性。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门自动闭合系统,其包括本实用新型的车门自动闭合装置,该车门自动闭合系统还包括车门开关传感器和ECU控制系统,所述车门开关传感器检测车门的开关状态并将开关状态传输给所述ECU控制系统,当车门没有关闭时,所述ECU控制系统根据车门的开关状态使第一吸合器的电感线圈和第二吸合器的电感线圈通电,实现第一吸合器和第二吸合器的吸合。
本实用新型的车门自动闭合系统通过车门开关传感器和ECU控制系统就能够实现车门的自动闭合,该车门自动闭合系统结构简单,操作简便,能够提交行车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车门自动闭合装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吸合部件的内部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车门自动闭合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车门自动闭合系统的闭合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
1第一吸合部件;2第二吸合部件;3第一吸合器;4第二吸合器;5线束输入插头;6线束输出插头;7壳体;8电极柱;9电感线圈;10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5510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