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一体化电池箱及具有该一体化电池箱的电动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35272.9 | 申请日: | 2012-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238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26 |
发明(设计)人: | 谢佶宏;赵小羽;张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04 | 分类号: | B60K1/04;H01M2/1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吉华烽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48 | 代理人: | 胡吉科;许建 |
地址: | 545007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一体化 电池 具有 电动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直接转变化学能为电能的装置,尤其涉及用于直接转变化学能为电能的装置中的一种一体化电池箱及具有该一体化电池箱的电动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不断加深,石油危机和日益枯竭以及严重大气污染,全球气温上升的危害加剧,使用具有高效节能、低排放或零排放优势的电动汽车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是国际节能环保汽车发展的主攻方向,电动汽车由于具有环保性,因此代表着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代表具有经济、清洁等特点,但是由于受到动力电池比能量的制约,电动汽车续驶里程较低从而限制了电动汽车的推广。为了延长续驶里程,可以通过加大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容量或增加动力电池的数量,动力电池组提供约135~380V高压直流电,电池单体本身体积大,需占据车身的空间也大,因此为了解决电池布置难题,大多数电动汽车电池箱设计把动力电池分成几个电池组模块固定安装在车上,这种技术设计方案的缺点是:1)增加了电池组模块之间的高压线束及通讯线束连接,降低了电动汽车的安全性能及通讯可靠性;2)电池组模块化不利于电池箱的快速安装及拆卸。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一体化电池箱及具有该一体化电池箱的电动汽车。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一体化电池箱,包括固定在车身地板的横梁上的限位板和具有一内空腔的箱体,所述限位板连接有导轨,所述箱体内设有将所述内空腔划分为至少二个容纳放置腔体的纵梁,所述容纳放置腔体内设有电池组模块,所述箱体底部设有与所述导轨形成直线移动副的滑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板上设有定位孔,所述箱体的前端设有与所述定位孔相配合的定位柱,所述定位柱穿设于所述定位孔内,所述箱体的后端设有与车身地板的横梁连接的固定块。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块包括与所述箱体的后端连接的第一连接板和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的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有安装孔,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相垂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箱体的前端设有进风口,所述箱体的后端设有出风口,所述进风口设有第一U形挡片,所述出风口设有第二U形挡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风口为百叶窗,所述出风口上设有排风扇,所述出风口为百叶窗。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箱体的前端设有手动维修开关、控制信号接口、总正出线口和总负出线口,所述箱体的后端设有箱体拉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纵梁与所述导轨相平行,所述限位板为L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池组模块的外表面包裹有绝缘板,所述绝缘板包括位于所述电池组模块顶部的上绝缘板和位于所述电池组模块底部的下绝缘板,所述上绝缘板和所述下绝缘板上均设有通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绝缘板上设有绝缘板支撑块和电池组模块拉手。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具有一体化电池箱的电动汽车,包括如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一体化电池箱。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述方案,可先将限位板固定到车身地板的横梁上,再通过滑轮与导轨的配合将箱体快速抽出或推入,有利于实现快速拆卸与安装,并且可提高安装定位的精确度,将若干个电池组模块集成到同一箱体内,可将电池组模块之间的高压线束及通讯线束连接容纳放置到箱体内,一方面可有效缩短电池组模块之间的高压线束及通讯线束,另一方面又可避免将电池组模块之间的高压线束及通讯线束连接暴露于箱体外,可提高电动汽车的安全性能及通讯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一体化电池箱的前端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体化电池箱的后端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体化电池箱的箱体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体化电池箱的电池组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体化电池箱在进行推拉安装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3527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