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核电用中放废物贮存室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01160.1 | 申请日: | 2012-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639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8 |
发明(设计)人: | 汪朝晖;朱晏琳;俞愈;朱风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21F9/34 | 分类号: | G21F9/34;E04H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悦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1 | 代理人: | 田明;任晓航 |
地址: | 10084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核电 用中放 废物 贮存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核电固体废物处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核电固体废物所用的中放废物贮存室。
背景技术
核电厂固体废物暂存库中,中放废物贮存室由混凝土墙分隔的贮存单元组成,并在每个贮存单元上方覆盖混凝土防护盖板以形成密闭的独立空间。贮存室排风设计,既要实现各独立贮存单元(贮存小室)的均匀排风,同时不能削弱防护墙的防护性能。
传统通风设计中,中放贮存室排风用管道采用如下方案:在中放贮存室分隔墙底部留有转送风口,将室内各个独立空间连成一体,排风管道采用“Z”形不锈钢镶入件风管,预埋在中放贮存室的防辐射外墙中,排风经镶入件风管汇总至排风处理系统。
现有的传统通风设计中,核电用中放废物贮存室存在如下方面的缺陷:
(1)需要在防辐射外墙现浇混凝土时,将预制好的风管与墙体钢筋一起捆扎,安装单位和土建施工单位要一同协作,施工难度较大;
(2)因风管是镶入件,对其材质和焊接要求都非常高;
(3)由于防护墙埋入风管形成薄弱区域,需要整体加厚墙体或局部处理以满足辐射防护要求。根据现场施工的反馈来看,该方案虽然能够较好的解决中放废物贮存室通风换气的问题,但同时因其为预埋通风管道,提高了风管焊接和材质要求、增加了现场施工和辐射防护的难度,大幅度提高了工程造价。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成本的核电用中放废物贮存室,具备满足辐射防护要求的功能,并且运行可靠,易于施工。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核电用中放废物贮存室,包括一个以上的相互独立的由混凝土墙分隔的贮存单元、在每个贮存单元上方覆盖的用于密封所述贮存单元的混凝土防护盖板以及将核电用中放废物贮存室内各个所述贮存单元连成一体的转送风口,其特征在于,并且每个所述贮存单元的隔墙底部均设有一个所述转送风口。
进一步,还包括设在所述中放废物贮存室底部的混凝土风道,所述混凝土风道与所述各个转送风口均连通。
进一步,所述混凝土风道出口处为用于补偿辐射防护的迷道结构,所述混凝土风道出口连往排风处理系统。
进一步,所述的混凝土风道高于所述中放废物贮存室的地平面,并且所述迷道低于所述中放废物贮存室的地平面。
进一步,所述贮存单元呈圆筒状,并且所述混凝土防护盖板与所述贮存单元的筒体垂直的截面呈正方形。
进一步,所述混凝土风道的宽度等于所述贮存单元的筒体的外径,并且位于所述混凝土风道上方的贮存单元的筒体比所述的核电用中放废物贮存室内的其它贮存单元的筒体短。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新型核电固体废物贮存室,具有以下的显著效果:运行可靠,易于施工,方便退役,且能确保中放贮存室的整体防辐射要求。本实用新型相对于传统通风设计方案还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核电用中放废物贮存室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本实用新型核电用中放废物贮存室结构的平面示意图沿a-a剖面线的剖视图;
图3是是图1中本实用新型核电用中放废物贮存室结构的平面示意图沿b-b剖面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均为非限制性的。
如图1所示,图1是本实用新型核电用中放废物贮存室结构的平面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所述核电用中放废物贮存室1,包括多个的相互独立的由混凝土墙分隔的贮存单元2,并且在每个贮存单元2上方覆盖的用于密封贮存单元的混凝土防护盖板3,贮存单元2呈圆筒状,并且所述混凝土防护盖板3与所述贮存单元2的筒体垂直的截面呈正方形。在各个贮存单元2隔墙4底部均设有用于将核电用中放废物贮存室1内各个所述贮存单元2连成一体的转送风口7,转送风口7与外界的排风处理系统6连通。
在所述中放废物贮存室底部设有混凝土风道5,并且混凝土风道5与各个转送风口7均连通。另外混凝土风道5出口处是用于补偿辐射防护的迷道结构5′,并连往所述排风处理系统6。应当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迷道结构5′不限于图3所示的形状,其它凡是利于实现本实用新型确保中放贮存室的整体防辐射要求的目的的结构均可作为本实用新型迷道结构5′的一种形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0116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降低长轴类工件应力的工艺
- 下一篇:全氟烷基亚磺酸盐的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