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层球面片防尘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94209.5 | 申请日: | 2012-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079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31 |
发明(设计)人: | 陈文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文彬 |
主分类号: | B60K20/02 | 分类号: | B60K20/02;F16J15/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41000 山西省临***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层 球面 防尘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封堵防尘装置,涉及机动车驾驶室内换挡杆和底板孔之间的封堵防尘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机动车驾驶室内换挡杆和底板孔之间的防尘装置是用一个套,固定于换挡杆和底板孔之间,叫挡杆套。由橡胶、人造革或动物皮革做成。在换挡杆和底板孔之间相对位置的运动变化中,靠挡杆套材料柔软易变形而适应,封堵于换挡杆和底板孔之间,防止尘土进入驾驶室内。
在换挡杆和底板孔之间相对位置的频繁变化中,挡杆套易老化、破损,更换不及时就会使大量尘土进入驾驶室内,经常更换就会增加经济付出、人工付出和时间付出。挡杆套体型臃肿、色彩单一,影响驾驶室内的视觉效果。挡杆套有害气味大,污染驾驶室内的空气。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挡杆套易破损、不美观和污染驾驶室内空气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安装在换挡杆和底板孔之间新型的封堵防尘装置。
本方案的技术要点是:包含一套多层大小不等的球面片,上大下小或上小下大叠加在一起,和支撑件、压紧件、固定件组成一套装置,安装于机动车驾驶室内换挡杆和底板孔之间。在换挡杆和底板孔相对位置的频繁运动变化中始终能封堵于换挡杆和底板孔之间。
球面片外缘为圆形或方形,中心有随外缘大小而变的圆孔或方孔,外缘或孔边有垂直于球面中心平面的折边,用以传递动力。在换挡杆的拨动下,各片之间进行有序的运动变化,防止尘土进入驾驶室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比现有的挡杆套经久耐用,紧凑美观,无有害气味。
附图说明
附图1为第一种实施方式示意图,即在换挡杆处于90度位置时,球面片是上大下小叠加在一起的实施例图。
附图1中:
1、换挡杆,2、定位螺栓,3、4、5、6、7为由小到大的球面片,8、球面法兰,9驾驶室底板,10、压缩弹簧,11、弹簧套,12、定位圈,13、木螺钉,14、防尘套。
附图2为第二种实施方式示意图,即在换挡杆处于90度位置时,球面片是上小下大叠加在一起的实施例图。
附图2中:
1、换挡杆,2定位螺栓,3、4、5、6、7为由小到大的球面片,8、弹簧下套,9驾驶室底板,10、压缩弹簧,11、弹簧套,12、油封,13、木螺钉,14、铁皮螺丝,15防尘圈,16、防尘圈法兰,17、定位法兰,18、漏尘圈。19、支撑圈。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1中:
定位圈(12)为桶形圈,置于底板(9)孔中,上端有90度向底板(9)平面延伸的法兰边,置底板(9)平面上,下端有向里的折边。定位圈(12)控制球面片运动极限。
定位螺栓(2),拧定于换挡杆(1)孔中,上托弹簧套(11),弹簧套(11)中装压缩弹簧(10)。
压缩弹簧(10)上托球面片(3),套于球面片(3)中心孔向下的折边外。
球面片(3、4、5、6、7)为由小到大的球面片,外形为圆形或方形,中心有随外缘大小而变的圆孔或方孔。球面片(3)内孔为圆形,有向下的折边,为压缩弹簧(10)的中心定位圆。各球面片外缘都有向球面中心平面的折边,用以传递换挡杆(1)传来的动力。当换挡杆拨动球面片(3)时,其他球面片就会随之而动。传递方式是球面片(3、4、5、6、7)由小 到大依次传动。球面片的球形凸面向上,上大下小叠加在一起套过换挡杆(1),置于压缩弹簧(10)上。这些叠加以后的球面片其球面中心都在一个点上。这样多层球面片层层叠加,层层传动,层层覆盖,层层封堵。
球面法兰(8)置于球面片(7)上,内孔边缘为球面形,其球面中心和叠加后的球面片的球面中心都在一个点上。外缘有孔,用木螺钉(13)同定位圈(12)一起固定于底板(9)孔外平面上。
防尘套(14)套过换挡杆(1),置于球面片(3)上。防尘套(14)是为防止尘土从换挡杆(1)和球面片(3)的配合间隙中进入驾驶室内。
附图2中:
支撑圈(19)为槽形回转圈,内层上面有球面形向里延伸的边,为和球面片(7)接触处,此球面中心和叠加以后的球面片,其中心都在一个点上。外层穿过底板(9)孔,端面有90度向底板(9)平面的延伸法兰,置于底板(9)孔外平面上。支撑圈(19)槽形底部有小孔,漏尘圈(18)封堵其上,只有在车大颠簸时才能跳起,把槽形底部的尘土漏出车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文彬,未经陈文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9420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PVC-U方形雨落水管的连接结构
- 下一篇:竹饰面复合吸声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