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避震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070911.8 | 申请日: | 2012-02-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395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 发明(设计)人: | 吴国南;庄健弘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K5/12 | 分类号: | B60K5/12;B60K1/00 | 
| 代理公司: | 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11234 | 代理人: | 宋义兴 |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市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系关于一种避震结构,尤指一种适用于陆上车辆载具之避震结构。
背景技术
由于工业技术之进步,各类型之车辆交通工具便愈发精良,其省油性、马力、速度皆日新月异,也因此,在其速度可轻易提升之情况下,一个可靠又有效地制动系统,便是在享受速度的快感与便利之余,降低交通事故的一项重要保障。机车因其体积小且机动性高而成为日常生活中重要之交通工具。
目前一般机车于车架与车轮总成(前轮或后轮)间装设避震器,藉以缓和因路面颠簸不平时车辆行驶所受到的冲击,进而改善行驶时的舒适性,并有效提高汽车或机车的使用寿命。一般的避震器主要系包括有一筒体,其内部容纳有高粘滞性之阻尼油且滑设有一活塞,该筒体一端穿设有一连杆,该连杆一端固接于车轮总成之一部份(例如车轮轮框),另一端则于该筒体内固接该活塞且套设有弹簧。当煞车时,车体可经由连杆以活塞压缩阳尼油,籍以获得缓冲。
习知避震器之设置是一端连接于车轮总成,并以向上延伸之方式(即沿车辆的高度方向)令其另一端连接至车架,通常呈现为避震器位于座垫与车轮之间之配置态样。这样的配置对于安全性、稳定与耐久性有相当不利的影响,而且在克服车辆震动能力上仍非十分理想,常造成骑乘舒适性的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之主要目的系在提供一种避震结构,俾能提高避震装置的安全性、稳定性与耐久性。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之避震结构包括一主架体、一动力单元、一车轮总成及一避震器。上述动力单元可摇摆地悬吊于主架体,悬吊位置界定出平行于车宽方向之一枢转轴线。
车轮总成耦接前述动力单元而受其驱动。上述避震器系平行车长方向与地面方向延伸而连接于主架体与动力单元之间。
藉由上述结构设计,当车辆行进期间遇不平地面时,动力单元会相对于悬吊架进行近似前后方向之摆动,而同时沿车长方向设置之避震器也恰发挥同向之缓冲减震功效。亦即减震时藉由动力单元的重复前后摆动运动,提供舒适且安全的骑乘感受。此外,对于避震装置的安全性、稳定性与耐久性也有提升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之避震结构可以应用在二轮、三轮甚至四轮车辆,而且动力类型可以是电动型、传统内燃机型、或者油电混合型。上述车轮总成可以是一后车轮总成,也可以是一前车轮总成。
上述动力单元可包括一马达动力箱与结合于马达动力箱之一变速箱,而避震器是连接于马达动力箱。前述变速箱可为一无段变速箱,例如一皮带式变速箱,或者可以是具有特定档位数之变速箱。
上述主架体可包括有一底架、自底架分别向前与向后延伸之一前架及一后架,其中底架包括有一空隙,避震器收藏于空隙内。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迥异于习知设计之避震结构,不仅可提升车辆避震效果,也使整车车体更加稳固、简洁,而且这样的结构有零件配置及组装方便的优点,也有助于零件耐用性的提升。
附图说明
图1系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之具备避震结构之车辆立体图。
图2系图1局部放大图。
图3系图1部分顶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主架体10 底架101
左侧架102 右侧架103
前架104 后架105
左前轮总成11 右前轮总成12
后车轮总成13 马达动力箱14
变速箱15 电池盒16
动力单元17 转向单元20
悬吊架21 避震器30
前端301 后端302
空隙101a 车宽方向W
车高方向H 车长方向L
枢转轴线X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3,分别为一实施例之具备避震结构之车辆立体图、局部放大图、部分顶视图。图中示出一三轮车辆,具有两前轮与一后轮。为清楚观察内部结构已将车壳部分移除。本例中,车辆是以马达作为动力源因而成为一种三轮电动车辆。
车辆包括有一主架体10、一左前轮总成11、一右前轮总成12、一后轮总成13、一电池盒16、一动力单元17、一转向单元20以及一避震器3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7091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动力单元耦合的混合动力总成
- 下一篇:一种汽车承载桥全空气独立悬架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