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曲轴箱窜气油气分离系统自密封式回油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65200.1 | 申请日: | 2012-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101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31 |
发明(设计)人: | 王晋林;张泽裕;周武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M13/04 | 分类号: | F01M13/04;F02F1/24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冀科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08 | 代理人: | 李羡民;雷秋芬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曲轴 箱窜气 油气分离 系统 密封 式回油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密封式回油管道,尤其适用于布置在汽车发动机上对曲轴箱窜气进行分离的油气分离系统回油结构,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排放法规的日益严格,对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系统的设计要求越来越高,闭式曲轴箱通风系统、高效率油气分离器等技术应运而生。同时,为了研发高性能、低油耗、排放好的发动机,缸内直喷、各种增压技术也相继被应用,由此带来了窜气量随着爆发压力提高而大幅增加的后果,更加高效、经济的曲轴箱窜气油气分离系统成为设计人员研发目标。
油气分离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将曲轴箱窜气中的机油分离出来。经过分离的窜气从通风口直接导入进气歧管或压气机前端,最终进入燃烧室内燃烧掉;而分离出的机油则通过油气分离系统的回油结构进入缸盖上方,最终流回油底壳,或是通过专门的回油通道直接流回油底壳。因此,高效的油气分离系统对于改善发动机经济性能和排放指标有着重要作用。
目前,应用于发动机上的油气分离系统回油结构可归纳为三种,第一种是在回油腔设有直径很小(Φ3)的通孔,以减小回油阻力,但是窜气也会通过该通孔直接进入回油腔(不经过油气分离结构),由通风口排出,增加了分离后气体的含油量,降低了油气分离效率;第二种采用了带有单向阀的回油结构,此回油结构不仅回油阻力大,而且在回油结构中集成单向阀,使得制造成本提高;第三种是在缸体、缸盖上铸造或加工出独立的回油通道,同时在回油通道末端增加单向阀,该种回油结构虽然解决了回油不畅的问题,但存在着结构复杂,加工成本高的弊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之弊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易于安装布置、能有效解决油气分离系统回油不畅及窜气问题、改善发动机经济性能和安全性能的发动机曲轴箱窜气油气分离系统自密封式回油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述问题是以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发动机曲轴箱窜气油气分离系统自密封式回油结构,由回油腔、回油孔、密封垫、回油管组件和缸盖内部储油坑组成,所述回油腔布置在发动机缸盖罩上,在其底部设有回油孔,所述回油孔与回油管组件配装,所述密封垫位于回油孔与回油管组件接口处,所述回油管组件包括固定法兰和回油管,所述回油管通过设置在顶部的固定法兰固定在发动机缸盖罩上,其末端置于缸盖内部储油坑中。
上述发动机曲轴箱窜气油气分离系统自密封式回油结构,所述回油管内径Φ=3.5-5mm。
上述发动机曲轴箱窜气油气分离系统自密封式回油结构,所述回油管安装后的竖直高度H≧128mm。
上述发动机曲轴箱窜气油气分离系统自密封式回油结构,所述缸盖内部储油坑为缸盖内部的去重结构。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回油管的形状根据缸盖内空间设计,并充分利用缸盖内部的去重结构作为储油坑,通过储油坑内机油将回油管末端密封,达到了阻止曲轴箱内窜气从回油管进入回油腔内的自密封目的;本实用新型有足够的回油高度,可以保证在窜气量和油气分离器压损较大的情况下,取得良好的回油效果;本实用新型与现有发动机油气分离系统回油结构相比较,具有加工成本低,结构简单,性能可靠的优势,更有利于发动机经济性能和排放指标的优化。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组成元件布置关系图;
图2是回油管组件结构图;
图3是图2中A-A剖面结构图。
图中各标号为:1、曲轴箱通风口,2、回油腔,3、回油孔,4、密封垫,5、回油管组件,5-1、固定法兰,5-2、回油管,6、缸盖内部储油坑,7、发动机缸盖罩,8、发动机缸盖。
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图 1、图 2,本实用新型由回油腔2、回油孔3、密封垫4、回油管组件5和缸盖内部储油坑6组成,所述回油腔2布置在发动机缸盖罩7上,在其底部设有回油孔3,所述回油孔3与回油管组件5配装,所述密封垫4位于回油孔与回油管组件接口处,所述回油管组件5包括固定法兰5-1和回油管5-2,所述回油管5-2通过设置在顶部的固定法兰5-1固定在发动机缸盖罩7上,其末端置于缸盖内部储油坑6中。
参看图2、图 3,本实用新型组成中的回油管5-2的内径Φ=3.5-Φ5mm。
参看图1,本实用新型组成中的回油管5-2安装后的竖直高度H≧128mm。
参看图1,本实用新型组成中的缸盖内部储油坑6为缸盖内部的去重结构。
参看图 1、图 2、图3,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6520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