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辆悬架用气压减振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34499.4 | 申请日: | 2012-02-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688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汪熙 | 申请(专利权)人: | 汪熙 |
主分类号: | F16F9/06 | 分类号: | F16F9/06;F16F9/32;F16F9/36;F16F9/34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钱成岑;詹永斌 |
地址: | 641421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悬架 气压 减振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振器,尤其涉及一种车辆悬架用气压减振器。
背景技术
减振器主要用来抑制弹簧吸振后反弹时的振荡及来自路面的冲击。在经过不平路面时,虽然吸振弹簧可以过滤路面的振动,但弹簧自身还会有往复运动,而减振器就是用来抑制这种弹簧跳跃的。减振器太软,车身就会上下跳跃,减振器太硬就会带来太大的阻力,妨碍弹簧正常工作。
现有的减振器一般为液压减振器,以润滑油为减振介质。减振器本身的基本要求是阻尼性能好,由于机动车的减振器下面有弹簧,又要求复原阻力大于压缩阻力。液体减振介质是不可压缩的,压力过高反而会强化振动和冲击,液压减振器的复原阻尼是一个定值,传递也是硬性的。液体减振介质中如果渗有空气,则会产生噪音,缓冲吸振效果变差。
目前,市场上也出现了以气体为减振介质的气压减振器,由于气体容易渗漏,对密封的条件要求很高、技术难度很大,因此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为此,本申请人曾申请专利“机动车悬架用气压减振器”(ZL200920243527.1),通过油室结构对气压减振器进行油密封的方式,克服了气压减振器长期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气体容易渗漏的问题,使气压减振器的推广应用成为现实。但是,该方案还存在不足,由于主辅气室的连通由活塞上部的阀片和阀片弹簧控制,导致减振器在工作过程中气体流通不畅影响减振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在前述专利基础上做了结构改进的车辆悬架用气压减振器,其密封性能好、结构简单、坚固耐用、使用寿命长、运营成本低,同时解决了主辅气室气体流通不畅的问题,提高了减振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车辆悬架用气压减振器,包括气缸、气缸上端盖、气缸下端盖、上连接头、连杆、活塞和下连接头,气缸上部为油室,中部为主气室,下部为辅气室,其中油室由导向套体和油气隔离塞构成,主气室与辅气室均由气缸壁构成,相互间通过活塞隔开,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下端加工为二阶梯形,活塞通过锁紧螺母固定在第一阶,第二阶上活动套有阀塞,所述阀塞的轴向尺寸略小于第二阶的轴向长度,活塞上加工有连接主辅气室的气孔,阀塞上加工有位置与气孔错开的阀塞过气孔,阀塞与气缸壁之间设有阀塞摩擦环。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导向套体与连杆之间设有连杆密封,导向套体外侧壁与气缸壁之间设有导向套体密封。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油气隔离塞与连杆接触位置设有油气隔塞密封。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活塞与气缸壁之间设有活塞密封、活塞导向环和活塞密封环。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气缸的底部设有与辅气室连通的加气嘴。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流程:
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受到阻力时,悬架用的弹性元件压缩推动连杆向下端发生位移,连杆上的阶梯形结构带动活塞、阀塞在气缸内向辅气室移动。由于活塞固定在连杆阶梯形结构的第一阶,故移动时与连杆同步,而阀塞与连杆第二阶活动连接且其轴向尺寸略小于第二阶的轴向长度,导致阀塞向下移动略微滞后于活塞,此时阀塞与活塞之间产生间距,活塞上连接主辅气室的气孔打开,辅气室的气体经过活塞上的气孔以及阀塞过气孔流向主气室。
当车辆所受阻力消失后,在弹性元件的作用下,连杆带动活塞在气缸内向主气室移动,同时活塞通过一定位移后消除了与阀塞之间的间距,带动阀塞一起向主气室移动,此时阀塞封闭了活塞上连接主辅气室的气孔,主辅气室处于不连通状态。此时,辅气室容积增大压强变小,由于活塞两个端面的压力差,产生的力可以减小反弹力,同时主气室容积减小压强增大,产生阻力,也减小了反弹力,最终起到减振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在原有气压减振器的基础上,通过将连杆下端加工为二阶梯形,同时设置与活塞结构配合的阀塞代替原有的阀片和阀片弹簧,结构简单,巧妙地解决了减振器在工作过程中主辅气室气体流通不畅的问题,提高了减振器的减振性能。其中阀塞与气缸壁之间设置的阀塞摩擦环起到增大摩擦的作用,防止在非工作情况下阀塞下移堵住活塞上的气孔。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汪熙,未经汪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3449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