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交通工具接近警示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93400.9 | 申请日: | 2012-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098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9 |
发明(设计)人: | 黄清信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清信 |
主分类号: | B60Q1/26 | 分类号: | B60Q1/26;B60Q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信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35 | 代理人: | 翟国明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北市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交通工具 接近 警示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警示系统,尤其是有关于一种可让驾驶人员可以不用留心交通工具周遭物体是否过于接近,而能让驱动装置于接近物体接近少于安全距离设定值时透过方向灯的亮起、闪烁或喇叭响起或两者来提醒交通工具与接近物体彼此的距离过近,以提醒相接近的彼此作相应的趋避动作,而能增进交通行车安全的交通工具接近警示系统。
背景技术
工业发达的今日,交通工具已是现今人们不可或缺的代步工具。在有限的土地上,人口一直在增加,而交通工具也有增无减,与人争道以及交通事故等情事一直层出不穷。
交通工具后方、两侧以及前方,都存在有视觉死角,以及存在有彼此距离无法目测的缺点,故在路上实在是车车自危,人人小心。现今虽然有倒车雷达的问世,但其仅限于后方,并仅提醒自身,对四周的交通工具并未有提醒作用,而发生事故前,只要任何一方留心谨慎,就可以避免事故的发生。
如何能提供一个可以提醒交通工具自身与接近物体,于彼此的距离过近,以提醒相接近的彼此作相应的趋避动作,而能增进交通行车安全,是发明人目前极重视并欲求解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交通工具警示系统仅能提醒自己,且无与行车记录器整合,发明人经长时间不断的研究开发,终于研发出此种可同时提醒周遭人物或交通工具的交通工具接近警示系统。
本发明交通工具接近警示系统,其包括一距离感测装置,其设置于交通工具后侧、前侧、左侧或右侧的其中的一侧或数侧,用以侦测与接近物体的距离,该距离感测装置可以是现有交通工具配备的距离感测装置;以及一驱动装置,其系与交通工具后方的方向灯或喇叭或两者连接,而能接受距离感测装置的讯号,当与接近物体相距距离少于一安全距离设定值,即驱动交通工具后方的方向灯亮起、闪烁或喇叭响起或两者,直至接近物体相距距离大于该安全距离设定值后即停止驱动。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让驾驶人员可以不用留心交通工具周遭物体是否过于接近,而能让驱动装置于接近物体接近少于安全距离设定值时透过方向灯的亮起、闪烁或喇叭响起或两者来提醒交通工具与接近物体彼此的距离过近,以提醒相接近的彼此作相应的趋避动作,而能增进交通行车安全。
为了能让审查员能更易于了解本发明,请参阅以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交通工具接近警示系统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A 距离感测装置
B 交通工具
C 接近物体
D 驱动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1为本发明交通工具接近警示系统的示意图,其包括:一距离感测装置A,其设置于交通工具B后侧、前侧、左侧或右侧的其中的一侧或数侧,用以侦测与接近物体C(如车辆、人或物体)的距离,该距离感测装置A可以是现有交通工具B配备的距离感测装置;以及一驱动装置D,其与交通工具B后方的方向灯或喇叭或两者连接,而能接受距离感测装置A的讯号,当与接近物体C相距距离少于一安全距离设定值,即驱动交通工具B后方的方向灯亮起、闪烁或喇叭响起或两者,直至接近物体C相距距离大于该安全距离设定值后即停止驱动;借由如上的系统设计,驾驶人员可以不用留心交通工具B周遭物体是否过于接近,而能让驱动装置D于接近物体C接近少于安全距离设定值时透过方向灯的亮起、闪烁或喇叭响起或两者来提醒交通工具B与接近物体C彼此的距离过近,以提醒相接近的彼此作相应的趋避动作,而能增进交通行车安全。
本发明交通工具接近警示系统,其中,该距离感测装置A可以为雷射测距装置、超音波测距装置或红外线测距装置。此外,该安全距离设定值可以由使用者自行设定。
于本发明交通工具接近警示系统中,该安全距离设定值可以依接近物体C的接近相对速度。前述接近速度指接近物体C与交通工具B的接近相对速度,该接近相对速度可透过彼此的距离于单位时间内的变化而推算出来而自动调整。自动调整一般的实施方式是指于接近相对速度较快时,该安全距离设定值较大,于接近相对速度较慢时,该安全距离设定值较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清信,未经黄清信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9340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