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进气歧管动态涡旋增压管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58898.5 | 申请日: | 2012-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963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郭玲玲;陈旺骏 | 申请(专利权)人: | 郭玲玲 |
主分类号: | F02M35/104 | 分类号: | F02M35/10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精英专利事务所 44242 | 代理人: | 刘贻盛 |
地址: | 中国台湾彰化县***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歧管 动态 涡旋 增压 | ||
1.一种进气歧管动态涡旋增压管,其特征在于:该进气歧管动态涡旋增压管包括:
一管体,该管体设有轴向贯通之一贯通孔,该贯通孔之内周面依螺旋之形态设有数导流凹沟;以及,
至少一轴承,该轴承套设至该管体之外周面,使该管体藉由该轴承之支撑而可自由转动,藉此组成一增压管;并可将该增压管组装入内燃机进气方向之一进气歧管内、或该进气歧管入口侧之一节气门前、后,并以该轴承隔开管路与该管体,使该管体仍能于管路内自由转动,内燃机引擎低转速运转吸力小使螺旋之该增压管转速慢形成适当回压得增加引擎低转速扭力,内燃机引擎高转速运转吸力大使螺旋之该增压管转速快进而推动气流加速可快速大量进气,提升马力及燃烧更完全更为省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歧管动态涡旋增压管,其特征在于:该管体内周面螺旋形态之数导流凹沟,得为正螺旋形态之数导流凹沟。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歧管动态涡旋增压管,其特征在于:该管体内周面螺旋形态之数导流凹沟,得为逆螺旋形态之数导流凹沟。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歧管动态涡旋增压管,其特征在于:该管体设有一进气口,该进气口处依导流方向设有数导流片体,藉由该数导流片体,气体进入该管体贯通孔前就已经导流入正确的旋向,使之可引擎低转速形成适当回压得增加引擎低转速扭力,引擎高转速时推动气流加速可快速旋转大量进气,提升马力及燃烧更完全更为省油之效果更佳。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歧管动态涡旋增压管,其特征在于:该增压管之该轴承外周得固设一外套管,并使内燃机进气方向管路以一连接器连接该增压管之该外套管。
6.一种进气歧管动态涡旋增压管,其特征在于:该进气歧管动态涡旋增压管包括:
一管体,该管体设有轴向贯通之一贯通孔,该贯通孔之内周面依螺旋之形态设有数导流凹沟;以及,
至少一轴承,该轴承套设至该管体之外周面,使该管体藉由该轴承之支撑而可自由转动,藉此组成一增压管;并可将该增压管组装入内燃机之排气方向管路内,并以该轴承隔开管路与该管体,使该管体仍能于管路内自由转动,内燃机引擎低转速运转时,螺旋之该增压管转速慢形成适当回压得增加引擎低转速扭力,内燃机引擎高转速运转时,螺旋之该增压管转速快进而推动气流加速可快速大量排气,提升马力及燃烧更完全更为省油。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进气歧管动态涡旋增压管,其特征在于:该管体内周面螺旋形态之数导流凹沟,得为正螺旋形态之数导流凹沟。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进气歧管动态涡旋增压管,其特征在于:该管体内周面螺旋形态之数导流凹沟,得为逆螺旋形态之数导流凹沟。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进气歧管动态涡旋增压管,其特征在于:该管体设有一进气口,该进气口处依导流方向设有数导流片体,藉由该数导流片体,气体进入该管体贯通孔前就已经导流入正确的旋向,使之可引擎低转速形成适当回压得增加引擎低转速扭力,引擎高转速时推动气流加速可快速旋转大量进气,提升马力及燃烧更完全更为省油之效果更佳。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进气歧管动态涡旋增压管,其特征在于:该增压管之该轴承外周得固设一外套管,并使内燃机进气方向管路以一连接器连接该增压管之该外套管。
11.一种进气歧管动态涡旋增压管,其特征在于:该进气歧管动态涡旋增压管包括:
一管体,该管体设有轴向贯通之一贯通孔,该贯通孔之内周面依螺旋之形态设有数导流凹沟;以及,
至少一轴承,该轴承套设至该管体之外周面,使该管体藉由该轴承之支撑而可自由转动,藉此组成一增压管;并可将该增压管组装入进气歧管内或进气歧管入口侧,并以该轴承隔开管路与该管体,使该管体仍能于管路内自由转动,内燃机引擎低转速运转吸力小使螺旋之该增压管转速适当回压得增加引擎低转速扭力,内燃机引擎高转速运转吸力大使螺旋之该增压管转速快进而推动气流加速可快速大量进气,提升马力及燃烧更完全更为省油。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进气歧管动态涡旋增压管,其特征在于:该增压管组装入进气歧管入口侧之节气门前。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进气歧管动态涡旋增压管,其特征在于:该增压管组装入进气歧管入口侧之节气门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郭玲玲,未经郭玲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58898.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精品二硫化二苯并噻唑纯度检测方法
- 下一篇:容器内的自动排水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