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提取谷朊粉用小麦二次动态润麦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51142.8 | 申请日: | 2012-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895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陈振忠;张志军;赵成礼 | 申请(专利权)人: | 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2B1/04 | 分类号: | B02B1/04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徐槐 |
地址: | 256651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提取 谷朊粉用 小麦 二次 动态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制取谷朊粉所用小麦的前期处理方法,具体涉及一种提取谷朊粉用小麦二次动态润麦方法。
背景技术
小麦加工前水分调节可根据小麦籽粒皮层、糊粉层和胚乳吸水膨胀的能力及先后不同,在麦粒横断面的径向方向会产生微量位移从而使三者结合力消弱,易于剥刮分离。目前提取谷朊粉用小麦粉生产水分调节工艺相对落后、大部分采用常规中路出粉法制粉工艺,小麦加工前水分调节普遍采用传统润麦方式----经清理后着水小麦静置存放24小时左右,润麦效率低、润麦效果较差。制粉过程易形成淀粉与蛋白质损伤、不易形成面筋,不利于谷朊粉的提取。
小麦加工前科学的水分调节可根据小麦籽粒皮层、糊粉层和胚乳吸水膨胀的能力及先后不同,在麦粒横断面的径向方向产生微量位移从而使三者结合力消弱,易于皮层与胚乳剥刮分离,最大限度的刮净胚乳并将其研磨到特定粗细度,且能够保证经水分调节后麦堆内部水分分布稳定。目前提取谷朊粉用小麦粉生产水分调节工艺相对落后,普遍采用传统润麦方式----经清理后着水小麦静态存放24H左右,润麦效率低、润麦效果较差。制粉过程易形成淀粉与蛋白质损伤、不易形成面筋。采用以上技术使水分调节过程着水效率与效果大大提升,使水分子渗透作用加快,降低皮层与胚乳及胚乳之间的结合力,使皮层与胚乳易分离,胚乳易形成小颗粒面粉(粗细度在85-200μm 范围颗粒在95%以上并可减少细粉的产生),便于糊粉层、胚乳与皮层的分离,同时减少研磨、筛理道数,避免过度研磨形成淀粉与蛋白质损伤,便于提取谷朊粉。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取谷朊粉用小麦二次动态润麦方法,采用该方法。
提取谷朊粉用小麦二次动态润麦方法,包括下述的步骤:
将提取谷朊粉用小麦经过着水机Ⅰ着水后,送入润麦仓Ⅰ中动态润麦,再送入润麦仓Ⅱ中润麦。
一种提取谷朊粉用小麦二次动态润麦方法,其具体的步骤如下:
提取谷朊粉用小麦由提升机Ⅰ将其送至着水机Ⅰ着水,该过程由着水控制仪Ⅰ控制,着水后的小麦送入润麦仓Ⅰ中动态润麦,其润麦的时间为:3-5h,控制其着水量为总加水量的20-30%,润麦后小麦由润麦仓Ⅰ底部的振动出仓器将其送至润麦仓Ⅱ;
经过第一次润麦后的小麦由提升机Ⅱ送至着水机Ⅱ中着水,该过程由着水控制仪Ⅱ控制,进入润麦仓Ⅱ后的小麦经过继续润麦,其润麦的时间为12-20 h,控制其水分含量为70-80%。
优选的,小麦在润麦仓Ⅰ中第一次润麦的时间为4h,控制其着水量为总加水量25%。
优选的,小麦在润麦仓Ⅱ中第一次润麦的时间为16h,控制其着水量为总加水量的75%。
小麦经过振动出仓器后再经过混合均质器均质,然后再由吸风分离器分离,再由提升机Ⅱ送至润麦仓Ⅱ。
小麦经过振动出仓器后再经过混合均质器均质,然后再由吸风分离器分离,再由提升机Ⅱ送至润麦仓Ⅱ。
一种提取谷朊粉用小麦二次动态润麦方法中专用的设备,该设备包括如下的结构:
提升机Ⅰ的上方有着水机Ⅰ,着水机Ⅰ连接有着水控制仪Ⅰ,着水机Ⅰ的下方是润麦仓Ⅰ,润麦仓Ⅰ之着水机Ⅰ之间有绞龙Ⅰ;
润麦仓Ⅰ底部有将润湿后的小麦送出的振动出仓器,振动出仓器下方有混合均质机,振动出仓器与混合均质机之间有绞龙Ⅲ,混合均质机下方有吸风分离器下方有将小麦提升至着水机Ⅱ的提升机Ⅱ;
着水机Ⅱ下方有润麦仓Ⅱ,着水机Ⅱ由着水控制仪Ⅱ控制,着水机Ⅱ下方有润麦仓Ⅱ,着水机Ⅱ和润麦仓Ⅱ之间有绞龙Ⅱ,润麦仓Ⅱ底部有出仓绞龙。
优选的,振动出仓器与混合均质机之间的绞龙Ⅲ为圆管绞龙;提升机Ⅰ和提升机Ⅱ均为斗式提升机。
提取谷朊粉用小麦粉,由于其特殊用途,其对面粉品质的要求也特别高,在研磨过程中尽可能将糊粉层以外的皮层去除,尽量多的保留胚乳部分的面粉,同时出粉要保持淀粉粒子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轧距要松,磨温要低,防止蛋白质的热变性和过多的损伤,保证分离得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未经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5114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钩拨针
- 下一篇:B超耦合剂加热涂抹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