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地下建筑侧壁的自愈式施工缝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50276.8 | 申请日: | 2012-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956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王一功;米强;韩建强;高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E02D29/16 | 分类号: | E02D29/16 |
代理公司: | 广州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61 | 代理人: | 张文雄 |
地址: | 51062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下 建筑 侧壁 自愈 施工 结构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下建筑施工缝结构,尤其是涉及一种地下建筑侧壁的自愈式施工缝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属于建筑结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据统计,我国建筑工程渗漏率高达80%以上,长年以来居高不下,特别是地下建筑侧壁的渗漏更是防不胜防。造成地下建筑侧壁渗漏的主要原因有:(1)侧壁收缩造成竖向贯通裂缝;(2)混凝土浇捣不够密实;(3)各类施工缝的处理不当。现有技术中,对地下建筑防水只要是采用柔性防水层和刚性防水层,其中刚性防水层包含地下室底板、附加侧壁和附加顶板。
目前,针对地下建筑侧壁的施工缝采用的防水措施有很多种,包括外贴止水带、外涂防水涂料、中埋止水钢板、中埋膨胀止水橡胶等。但上述几种均为被动止水措施,属于硬性防水结构,在我国施工相对粗放的情况下,这些硬性防水结构在经历一段时间后接合处易开裂、造成渗漏,因此,现有的上述几种方式地下建筑侧壁的施工缝防水结构不能解决渗漏的问题,有必要研究一种根治地下建筑侧壁的施工缝渗漏的新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硬性防水结构易接合处易开裂、造成渗漏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有效避免地下建筑渗漏的地下建筑侧壁的自愈式施工缝结构。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是为了提供一种地下建筑侧壁的自愈式施工缝结构的施工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达到:
一种地下建筑侧壁的自愈式施工缝结构,其结构特点是:在侧壁主体的施工缝处同步设置一道次侧壁,在侧壁主体和次侧壁的连接处形成空隙,在空隙中填充满彭润土后用混凝土封闭空隙的上部开口,由次侧壁、空隙及空隙中的彭润土构成自愈式施工缝结构。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达到:
进一步地,次侧壁呈半圆柱状,在次侧壁的圆心处设有圆筒状腔体,在圆筒状腔体中填充满彭润土后用混凝土封闭空隙的上部开口,由次侧壁、空隙、圆筒状腔体及空隙、圆筒状腔体中的彭润土构成自愈式施工缝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空隙位于次侧壁与侧壁主体的连接处,位于圆筒状腔体的一侧或对称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空隙和圆筒状腔体可以为纵向结构,在空隙中设有埋式止水带。
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案是:所述施工缝和空隙可以为“L”形。
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案是:所述施工缝可以为后浇带刚性接缝。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达到:
一种地下建筑侧壁的自愈式施工缝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1)浇注测壁主体,标注好测壁主体的施工缝;
2)在侧壁主体的施工缝位置同步浇捣一道次侧壁,在侧壁主体与次侧壁的连接处放置外涂脱模剂的柱状内模,浇注混凝土;待混凝土达到预定强度后,从上部抽出外涂脱模剂的柱状内模,形成空腔;
3)从上部向空腔内倒入膨润土后封闭上部开口,由次侧壁、空隙及空隙中的彭润土构成自愈式施工缝结构。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还可以通过采取如下技术方案达到:
进一步地,步骤2)中,在侧壁主体的施工缝位置同步浇捣的一道次侧壁呈半圆柱状,在次侧壁的圆心处设有圆筒状腔体,在该圆筒状腔体中放置外涂脱模剂的柱状内模,浇注混凝土;待混凝土达到预定强度后,从上部抽出外涂脱模剂的柱状内模,形成圆筒状腔体。
本发明具有如下突出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由于在侧壁主体的施工缝位置同步浇捣的一道次侧壁,所述次侧壁上纵向贯穿有一腔体,在腔体内填充有膨润土,因此,当有地下水从施工缝中渗入时,在碰到膨润土后,彭润土遇水体积膨胀,膨胀后膨润土就会呈凝胶状进入施工缝中,从而堵塞渗水通路,形成自动堵塞结构,达到自愈的目的。具有结构简单、施工方便,有效避免地下建筑渗漏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1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a-图4d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1施工过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a-图6e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3的施工过程示意图。
其中,1-侧壁主体,2-次侧壁,3-施工缝,4-空隙,5-圆筒状腔体,6-膨润土,7-柱状内模,8-上部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例1:
图1-图3以及图4a-图4d构成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设计院,未经广州市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5027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压力顶管
- 下一篇:有回弹力的吸收复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