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2,3-丁二醇脱水制甲乙酮的高效催化剂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210539790.1 申请日: 2012-12-14
公开(公告)号: CN102962092A 公开(公告)日: 2013-03-13
发明(设计)人: 黄和;赵锦波;章文贵;纪晓俊;余定华 申请(专利权)人: 南京工业大学
主分类号: B01J29/40 分类号: B01J29/40;C07C49/10;C07C45/52
代理公司: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代理人: 徐冬涛;傅婷婷
地址: 210095 江苏省南***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用于 丁二醇 脱水 制甲乙酮 高效 催化剂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属于催化剂领域,涉及一种用于2,3-丁二醇脱水制甲乙酮的高效催化剂。 

背景技术

甲乙酮(MEK)又称2-丁酮,甲基丙酮,甲基乙基酮,分子量72.11g/mol,是一种重要的低沸点溶剂(80℃),蒸汽相对空气密度2.49,密度0.806,折射率1.379,无色易燃液体,有丙酮的气味。溶于水、乙醇和乙醚,20℃水溶解性290g/L,可与油混溶。具有优异的溶解特性,能与众多溶剂形成共沸物,对合成橡胶、纤维衍生物、油脂、高级脂肪酸等有很强的溶解能力。甲乙酮可与多种烃类溶剂互溶并对其固含量和粘度不产生影响,在涂料、胶带、胶粘剂、合成革、油墨、磁带等工业部门具有广泛的用途。此外,甲乙酮也是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工原料,可用于生产过氧化甲乙酮、与甲醛缩合得到甲基烯丙基酮、与丙酮缩合生成甲基戊基酮、与羟胺缩合生成甲乙酮肟、氧化生成丁二酮、与柠檬醛反应可制得甲基假紫罗兰酮,进一步环化生成甲基紫罗兰酮等化工产品,广泛用作香料、催化剂、涂料的抗脱皮剂、抗氧剂以及阻蚀剂等。 

甲乙酮的生产方法主要有正丁烯法、正丁烷液相氧化法、丁二烯催化水解法、丁烯液相氧化法、异丁苯法、异丁醛异构化法和发酵法等10余种,但已经工业化的生产方法只有正丁烯法、正丁烷液相氧化法和异丁苯法3种。其中,正丁烯两步法是目前国内外工业化生产甲乙酮普遍采用的方法。丁烷液相氧化法是生产醋酸的主要方法,甲乙酮是其副产之一(约占醋酸产量的16%),随着醋酸生产工艺向甲醇低压羰基化方向发展,该法制取甲乙酮前景黯淡。正丁烯法生产甲乙酮有一步法和两步法之分。一步法是正丁烯在催化剂溶液中直接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甲乙酮。该法因反应选择性低,目前并没有用于工业化生产。正丁烯两步法是先将正丁烯水合生成仲丁醇,然后脱氢生成甲乙酮。该法是目前世界上生产甲乙酮最主要的方法,其产量约占世界甲乙酮总产量的80%。我国生产的甲乙酮主要采用此法。 

2,3-丁二醇脱水提供了一条更为绿色的甲乙酮生产路线。生物法制备的2,3-丁二醇作为生物基产品,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化工原料和潜在的替代能源,目前其生产方法主要是生物转化法,即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料,通过微生物代谢将单糖转化为目标产物。2,3-丁二醇脱水制取甲乙酮的关键技术则在于高效催化剂的研制。K.Ohara等(Ohara & Furuhashi,1942)采用发酵2,3-丁二醇为原料,以酸性黏土、活性氧化铝、ThO2,氧化钨及硅酸铝等为催化剂,对其脱水反应进行了研究。产物有:丁二烯(少量)、甲乙酮(主要产物)、2-甲基丙醛(重排产物)、油相 产物(低聚产物)、及气体(热解产物)。200~450°C之间,甲乙酮收率可达50~60%,甲乙酮最佳收率(66.23%)温度在250°C,而2-甲基丙醛的最佳温度为450°℃收率为4.55%。A.C.Neish(Neish,1944)基于发酵产物2,3-丁二醇试图建立一条可行的化学工业路线,主要手段为BD的脱氢及脱水反应。脱氢可以获得乙偶姻、联乙酰及氢气等,脱水产物则主要为甲乙酮而非丁二烯。该作者(Neish等,1945)采用3~20%的硫酸催化2,3-丁二醇进行脱水,发现主产物为甲乙酮,整体液相产物收率可达96%。连续化生成需及时将甲乙酮从产物中移出,其占液相产物重量的75%。A.N.Bourns等(Bourns & Nicholls,1947)活化膨润土(硅铝酸盐)作为催化剂,研究了2,3-丁二醇的脱水反应,350°C以下其主体产物为甲乙酮,收率可达到86%。M.E.Winfield(Winfield,1950)对2,3-丁二醇脱水过程中物种吸附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水吸附对反应过程影响巨大,甲乙酮室温下在氧化钍催化剂上即可自缩合形成甲基戊酮,丁二烯二聚会降低催化剂有效面积进而致使催化剂失活。R.Emerson(Emerson等.,1982)对稀酸催化(2.5%~10vol%H2SO4)2,3-丁二醇脱水制甲乙酮的动力学进行了测试,发现反应速率和H+浓度的1.53次方成正比,活化能为36kcal/mol。根据动力学模型优化,MEK收率可超过90mol%。A.V.Tran等(Tran & Chambers,1987)则以磺化的固体酸(磺酸基团与表面共价键联)为催化剂,以活性炭处理过的发酵2,3-丁二醇为原料,测试脱水速率常数及活化能,并发现催化剂失活分两个阶段。B.Toeroek等(Toeroek等.,1996)采用杂多酸催化剂(硅钼酸H4SiMo12O40、磷钼酸H3Pmo12O40、硅钨酸H4SiW12O40、磷钨酸H3PW12O40)催化1,2-丙二醇、2,3-丁二醇、2,3-二甲基-2,3-丁二醇频哪醇重排(pinacol rearangement)分别制取丙酮、丁酮、3,3-二甲基-2丁酮,研究发现酸强度及杂多酸形式(均相还是固载在SiO2上)对选择性影响巨大。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未经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3979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