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5~10吨叉车的多功能湿式桥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17885.3 | 申请日: | 2012-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755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0 |
发明(设计)人: | 马乙;周齐齐;张丽;郑海香;陈先成;刘宗其;袁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B35/00 | 分类号: | B60B35/00 |
代理公司: | 合肥金安专利事务所 34114 | 代理人: | 金惠贞 |
地址: | 230601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10 叉车 多功能 湿式桥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叉车车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5~10吨叉车的湿式桥。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5-10T的叉车驱动桥的制动器均采用干式制动,制动系统暴露在外部工作环境中,易受水侵蚀、灰尘、油污等影响,制动受外界的影响比较大,安全性较低,特别是在沿海一些港口码头,很容易发生危险。正在研发的叉车用湿式桥存在如下问题:1.湿式制动器所用冷却系统与液压工作装置共用油源导致液压油箱为保证散热面积,体积较大,且须增加冷却风扇,造成车体结构复杂;同时加装风扇后,因发动机的功率限制易导致供电不足,使用时须在原有基础上再选用大功率的发动机。使整机制造成本较高;2.制动时摩擦片与隔片间的油膜挤压不干净,制动时摩擦片与隔片易相互打滑,导致制动响应时间慢,湿式制动器易急剧产生高温而烧结。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5-10T叉车的驱动桥存在的问题,本发明通过结构改进,提供一种具有更好制动性能、安全性能的5~10吨叉车的多功能湿式桥。
具体的结构改进技术方案如下:
5~10吨叉车的多功能湿式桥包括驱动桥壳1和主减速器总成15,驱动桥壳的左侧和右侧分别依次设有制动器、轮毂总成3和轮边行星减速机构4,改进在于:所述制动器为湿式制动器;与主减速器总成15相对应的制动器内侧壳体11的内端面上开设有第一润滑油道21,两侧制动器的第一润滑油道21分别连通着右冷却油管16的一端和左冷却油管17的一端,右冷却油管16的另一端连接着三通管19的第一端口,左冷却油管17的另一端连接着三通管19的第二端口;与主减速器总成对应的驱动桥壳的底部设有冷却油出油管18;与制动器连接处的轮毂总成3的轮毂本体花键处径向上均布开设有泄油孔22,与泄油孔22相邻的轮毂本体的内轴承座的圆周上均布开设有轴向的第二润滑油道23,第二润滑油道23的两端与轮毂本体两侧的空腔连通,轮毂本体的外轴承座的圆周上均布开设有径向的第三润滑油道24,第三润滑油道24与轮毂本体中部的空腔连通;与内轴承座对应的轮毂总成3的轮毂本体的外圆周上套设有浮动油封6,且浮动油封6为配对使用,两只浮动油封6分别位于制动器外侧壳体7的端部和轮毂总成3的轮毂本体的端部内;三通管19的第三端口和冷却油出油管18分别与润滑泵的出口和进口连通,使多功能湿式桥内形成强制循环润滑系统。
与泄油孔22相邻的轮毂本体的内轴承座的圆周上均布开设有八条轴向的第二润滑油道23,且第二润滑油道23的横截面呈扇面状。
轮毂本体的外轴承座的圆周上均布开设有八条径向的第三润滑油道24。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产品相比较具有以下方面的优点:
(1).本发明的行车制动器采用全封闭的湿式制动器,免受外界水份、灰尘、油污等影响,湿式制动器随着摩擦片与隔片的磨损,能够自我调整分离间隙,确保制动稳定可靠,长期有效;制动点放置在轮毂上,使得摩擦片与隔片间的相对转速较低,降低了摩擦片与隔片的磨损,同时降低了湿式制动器的发热量,使用寿命是一般鼓式制动器的3-5倍, 使用超过三年制动性能不会衰退;
(2).本发明多功能湿式桥内形成的强制循环润滑系统,散热性能好,避免了湿式制动器与起升系统共用冷却机构而造成的液压油箱体积大和因油温高增加冷却风扇造成发动机供电不足的难题;
(3).与制动器连接处的轮毂本体花键处径向上均布开设有泄油孔,使摩擦片与隔片之间形成的油膜在制动时能够快速、彻底的挤出,避免制动时摩擦片与隔片相对打滑产生高温,同时缩短了制动响应时间、提升了制动效果;
(4).制动器本体与轮毂本体之间采用浮动油封进行密封,有效的消除了外界对唇口的损坏,抵消轴旋转时的跳动,同时大大简化了装配工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等轴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前视剖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A剖视放大图。
图4为制动器内侧壳体端面视图。
图5为图4的B-B剖视图。
图6为轮毂总成的剖视图。
图7为图6的E向视图。
图8为图6的D-D剖视图。
图9为图7的局部视图。
图10为制动器与轮毂的装配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1788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