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RFID和GPRS技术的车载人员定位平台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12257.6 | 申请日: | 2012-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187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赵琳;郝勇;吴景国;田智嘉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S5/00 | 分类号: | G01S5/00;G06K19/07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张宏威 |
地址: | 150001 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rfid gprs 技术 车载 人员 定位 平台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于RFID和GPRS技术的车载人员定位平台,属于物流管理领域。RFID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简称,中文译为电子标签,又称无限射频识别技术。
背景技术
近几年物联网技术得到了高速发展,有源RFID技术随之进入高速发展通道。有源RFID技术是通过2.45GHz的有源标签和阅读器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数据传输,并且通过改变发送和接收功率的大小实现标签的定位。由于有源RFID的远距离数据传输和能实现定位功能的性质,使其在物流管理以及井下人员定位等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现今在很多场合需要对大型车辆内的人员进行统计和定位处理,但是市场上却缺少单独针对车载环境下的人员定位平台。车载定位平台应用的环境不确定性、车主不确定性、空间不确定性等因素导致目前没有针对车载的定位平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为了解决因车载定位平台应用的环境不确定性、车主不确定性、空间不确定性等因素导致目前没有针对车载的定位平台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基于RFID和GPRS技术的车载人员定位平台。
本发明所述基于RFID和GPRS技术的车载人员定位平台,它包括主控电路、RFID接收模块、GPRS模块、液晶显示屏、按键和LED指示电路,
RFID接收模块的电子标签信号输出端与主控电路的电子标签信号输入端相连,主控电路的液晶显示输出端通过串口与液晶显示屏的输入端相连,主控电路的LED显示输出端与LED指示电路的输入端相连,主控电路的外部指令输入端与按键的输出端相连,主控电路的远程数据输入输出端与GPRS模块的输入输出端相连。
RFID接收模块包括单片机控制电路和射频电路,射频电路的电子标签信号输出端与单片机控制电路的电子标签信号输入端相连,单片机控制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射频电路的控制端相连,单片机控制电路的电子标签信号输出端与主控电路的电子标签信号输入端相连。
本发明的优点:本发明所述车载人员定位平台可以实时监测车内人员数量以及位置,并且能通过GPRS模块将数据无线传输到很远以外的控制中心。本发明所述车载人员定位平台能够在恶劣的车载环境下稳定、易用且方便携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基于RFID和GPRS技术的车载人员定位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RFID接收模块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下面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基于RFID和GPRS技术的车载人员定位平台,它包括主控电路1、RFID接收模块2、GPRS模块3、液晶显示屏4、按键5和LED指示电路6,
RFID接收模块2的电子标签信号输出端与主控电路1的电子标签信号输入端相连,主控电路1的液晶显示输出端通过串口与液晶显示屏4的输入端相连,主控电路1的LED显示输出端与LED指示电路6的输入端相连,主控电路1的外部指令输入端与按键5的输出端相连,主控电路1的远程数据输入输出端与GPRS模块3的输入输出端相连。
车内安装三个车载人员定位平台,车内每个人的身上需佩戴一个有源RFID标签,通过RFID技术进行人员定位。本实施方式所述车载人员定位平台能够提供车内人员数量和位置,它的三个主要部分为主控电路1、RFID模块2和GPRS模块3。由RFID模块2识别车内人员身上佩戴的电子标签并确定距离,RFID模块2通过SCI接口将识别的标签数据传输到主控电路1进行处理。主控电路1将车内人员数据处理后通过GPRS模块3将人员信息数据传输到终端控制系统,终端控制系统完成人员数量和位置的实时显示。
系统上电工作时,首先启动GPRS模块3,启动完成后开启RFID模块2的数据接收功能,RFID模块2把接收到的车内人员信息数据通过SCI接口传输给主控电路1,主控电路1把数据进行提取和整理后通过GPRS模块3将数据传到终端控制系统。
给出一个具体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未经哈尔滨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1225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