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道路限速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11120.9 | 申请日: | 2012-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955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石建军;刘亚飞;吴旭;关积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F9/047 | 分类号: | E01F9/047;E01F9/011;G08G1/052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魏聿珠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道路 限速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通、机械和电子领域,是一种在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中应用、通过视觉警示和颠簸震动要求驾驶员按照限速控制要求驾车行驶的机电一体化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限制机动车辆在道路上的行驶速度,是安全驾驶、减少交通事故、保障交通安全的常用交通管理手段。同时,随着交通的快速发展和智能交通技术的广泛应用,限制机动车辆在某些道路上的行驶速度逐渐成为调节路段交通流量、均衡路网流量的重要控制手段。
在目前技术中,限制车辆行驶速度常用方法是设置动静态限速交通标志、施画路面减速提示标线、安装减速垄等。其中,限速交通标志和路面减速提示标线只能起到限速提示作用,不具备限速控制的能力;而减速垄方式则需要在路面上铺装隆起的金属、沥青、水泥或橡胶硬构件垄台,对所有通行的车辆产生颠簸震动,以警告驾驶员减速行驶。使用减速垄方式限制道路车辆行驶速度,限速值固定不能调节,且存在潜在安全问题:当通过车辆速度较快时,减速垄会对车辆产生较大颠簸震动,严重时可对人、汽车、货物等造成损害,或可能引发交通事故。不适广泛应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减速垄应用中的不足,以及智能交通管理与控制对限速行驶控制的需求,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安装在道路上的车辆限速控制装置,可直接或通过通信网络灵活设置行车限速值,视觉警示驾驶员按限速要求行驶。限速控制装置对到达车辆实时测速,对低于限速值行驶的车辆本装置平稳放行,对超速行驶的车辆,自动调节垄台高度,保障安全前提下颠簸震动放行,达到车辆安全减速通行和限速调节交通流量的目的。
一种道路限速控制装置,其包括在道路车道上安装的限速机构装置1,测速装置2,电流控制装置3和外接电源4;测速装置2和电流控制装置3相连;限速机构装置1和电流控制装置3相连;测速装置2和电流控制装置3分别与外接电源4相连。
在限速机构装置1中,凸轮6在初始状态下突出于道路的表面,在凸轮6的外表面覆盖有用于警示的黑黄相间的橡胶带14,其中顶推装置5位于凸轮6下方,凸轮6和棘轮7连接在中轴9上,凸轮6和可绕中轴9转动,棘轮7与中轴9固定,凸轮6在中轴9的轴向上通过齿条8与棘轮7相连;凸轮6与地侧面弹簧10相连,弹簧10拉紧凸轮6;顶推装置5与电流控制装置3相连;
电流控制装置3、测速装置2分别与外接电源4相连;
电流控制装置3与测速装置2相连;
测速装置2提示车道限速和车辆的实时速度。
限速机构装置1中的顶推装置5由线圈17,铁芯18,永磁铁16和弹簧15构成。其中铁芯18外面缠绕线圈17,永磁铁16位于铁芯18上方,弹簧15与永磁铁15相连。
限速机构装置1中的顶推装置5与电流控制装置3相连;所述限速机构装置与地面连接的部分设置了钢防护层12,顶推装置5中的永磁铁16上方连接有弹簧15。钢防护层12和弹簧15能够缓冲对凸轮6的冲击,增加本装置的耐压性能和寿命。
测速装置2采用双线圈测速,由环形感应线圈20,限速显示屏21,实时车速显示屏22和设备箱19四部分组成,双环形感应线圈20,限速显示屏21和实时车速显示屏22分别与设备箱19相连。限速显示屏21可动态提示车道限速,实时车速显示屏22显示相应车道车辆的实时速度,其数目与单向车道数相同。
当车辆通过本发明测速装置2中感应线圈时,可实时测出通过车辆的车速,并显示相应车道屏幕上方,与之相连的电流控制装置3中的信号读取单元读取实时车速,经由信号处理单元判断是否超速。当车辆速度超过本发明设置的速度时,电流控制装置3为顶推装置5中的线圈17提供适当电流,顶推装置5中线圈17通电产生磁场,永磁铁16在磁场的作用下弹离顶推装置5中的铁芯18一定高度,此高度可通过线圈17的匝数和电流控制装置3提供的电流来控制,使限速机构装置1中的凸轮6在永磁铁16的推顶作用下不完全被压下,而通过车辆会有比较明显的颠簸;当车辆以正常速度通过本发明时,电流控制装置3不为顶推装置5供电,顶推装置5中永磁铁16不被弹起,凸轮6通过齿条8带动棘轮7按轴向方向转动,车辆会平稳通过,无明显颠簸。
本发明可以获得如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1112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