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前风挡进气格栅组件及包含该组件的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10980.0 | 申请日: | 2012-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476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江磊;陈旭;陈晓玲;丘昌州;陆云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52 | 分类号: | B60R19/5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吉华烽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48 | 代理人: | 黄震;张立娟 |
地址: | 545007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风挡 格栅 组件 包含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结构组件,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前风挡进气格栅组件及包含该组件的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传统汽车前风挡进气格栅组件选用一体式结构设计,且选用价格昂贵的材料,增加了制造成本,一体式结构的设计方式难以很好处理进气格栅组件与前挡风玻璃、前挡风玻璃胶条、翼子板的配合关系。导致与周边零件配合不够好,影响美观。传统汽车前风挡进气格栅组件及包含该传统汽车前风挡进气格栅组件的汽车还有以下不足之处:传统零件在材料选择上很难兼顾成本和质量;前风挡进气格栅组件的装配效率不高;前风挡进气格栅组件两端受发罩铰链限制导致装配困难;装配过程中前风挡进气格栅组件易被发罩或者翼子板划伤;装饰胶条胶水容易溢出表面影响外观;装饰胶条与主体装配不牢固、容易松动;装饰胶条与主体的间隙大、间隙不均匀; 装饰胶条与前挡风玻璃的间隙不均;装饰胶条由于收缩导致的不美观的问题;前风挡进气格栅组件螺钉外露影响外观;前风挡进气格栅组件与前挡风玻璃胶条配合不好;前风挡进气格栅组件两端与翼子板间隙大;前风挡进气格栅组件两端由于刚性不足容易下陷。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前风挡进气格栅组件, 包括格栅主体、左装饰盖、右装饰盖、装饰胶条,所述装饰胶条围绕所述格栅主体的边沿连接所述格栅主体,所述格栅主体卡连所述左装饰盖和所述右装饰盖。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装饰胶条通过胶水胶粘所述格栅主体,所述胶水是涂在所述格栅主体的非外观面上,所述格栅主体的非涂胶面与所述装饰胶条配合面之间有0.1mm至0.3mm缝隙,所述装饰胶条与所述格栅主体上端面有0.1mm至0.3mm过盈量缝隙。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格栅主体与所述装饰胶条连接端有相互卡合的齿状结构。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格栅主体内端面有若干卡扣,所述格栅主体左右末端各有一枚自攻螺钉,所述自攻螺钉隐藏于所述左装饰盖和所述右装饰盖的非可视面。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左装饰盖和所述右装饰盖背面横向并排设置若干根支撑筋条,所述支撑筋条为超薄型的,所述左装饰盖和所述右装饰盖外沿有条状凸起,所述左装饰盖和所述右装饰盖背面均有数个L型支撑,所述L型支撑位于该装饰盖横向上下边沿上,所述上下边沿每边均有数个所述L型支撑。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左装饰盖和所述右装饰盖连接所述格栅主体的边缘设置0.5mm过盈量间隙,所述左装饰盖和所述右装饰盖均有一个钩状卡脚和弯折成钩状的两个卡爪,所述格栅主体左右两端均有一方形孔,所述钩状卡脚卡入所述方形孔中,所述卡爪咬合所述格栅主体的末梢端,所述格栅主体制作材料为改性聚丙烯材料,所述改性聚丙烯材料是纯聚丙烯混合30%滑石粉制成,30%是质量比,所述左装饰和所述右装饰盖制作材料为软质热塑性聚烯烃材料,所述热塑性聚烯烃材料是软链段大于20%的橡胶和硬链段的聚烯烃构成的共聚物。
一种包含上述前风挡进气格栅组件的汽车,该汽车还包含前挡风玻璃、前挡风玻璃胶条、翼子板、车身,所述前挡风玻璃通过所述装饰胶条连接所述格栅主体,所述格栅主体紧固连接所述车身。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前挡风玻璃胶条设置凹槽,所述左装饰盖和所述右装饰盖的条状凸起嵌入所述前挡风玻璃胶条的凹糟中,所述左装饰盖和右装饰盖的L型支撑卡入所述翼子板的翻边上,所述左装饰盖和右装饰盖的支撑筋条紧密抵靠所述前挡风玻璃。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装饰胶条连接所述前挡风玻璃的部位有一弧形槽,所述装饰胶条连接所述格栅主体与前挡风玻璃的方式为过盈连接,其过盈量为1.5mm。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格栅主体通过卡扣和自攻螺钉紧密连接所述车身。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发明的格栅主体选用改性聚丙烯材料,左、右装饰盖选用软质的热塑性聚烯烃,改性聚丙烯材料是纯聚丙烯混合30%滑石粉制成,30%是质量比,热塑性聚烯烃材料是软链段大于20%的橡胶和硬链段的聚烯烃构成的共聚物。材料选择上更合理,制造成本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1098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