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能提高磨矿效率与分级效率双高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04854.4 | 申请日: | 2012-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215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13 |
发明(设计)人: | 李耀基;刘伟;方世祥;李海兵;刘朝竹;柏中能;台国光;方福跃;王建雄;程兴和;任前一;彭有强;谢国先;郭永杰;王文标;康鹏鹏;王朝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2C21/00 | 分类号: | B02C21/00;B03B5/34;B03B1/00 |
代理公司: | 昆明合众智信知识产权事务所 53113 | 代理人: | 范严生;张媛德 |
地址: | 650600***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磨矿 效率 分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磨矿分级技术领域,即当磨矿机与分级设备水力旋流器二种设备构成一个整体机组连成闭路流程时,如何提高磨矿与分级效率双高的方法。
技术背景
磨矿机 多为格子型或溢流型磨矿机,视生产能力大小,有各种规格磨矿机可提供选择。例如Φ2.7×3.6m,Φ4×6.7m……等等。
水力旋流器 视其生产能力大小和溢流细度要求有Φ100、Φ200、Φ250、Φ500、Φ660、Φ720和Φ1000mm等水力旋流器可供选择。
磨矿分级机组特征描述 磨矿机给矿经磨矿机磨矿介质钢球或钢棒把矿石磨到一定的细度-200目%后,从磨机排矿口排出。由于磨矿重量百分浓度高在80~85%左右,需加水将浓度稀释到50~60%左右后,再排入渣浆泵。通过管道在泵压0.03~0.3Mpa条件下,把矿浆打入水力旋流器给矿口,即进浆口,再到水力旋流器进行粒度分级。大于200目粒级和夹有数量不少的-200目粒级的沉砂产品经沉砂咀排到渣浆泵返回到磨矿机给矿,此沉砂又称返砂。返砂比为给矿量的200~350%。小于200目粒级和和数量不少的大于200目粒级从溢流管经溢流外排管排出称溢流产品或称目的产品,送入下游作业,例如:浮选、重选,磁选等等。
理论认为,在其他工作条件不变时,水力旋流器处理较粗的矿浆时,较之处理较细的矿浆,获得的溢流细度较粗。反之,溢流产品的细度较细。这是因为较粗的给矿有较多粗颗粒的沉砂,在排出时阻力较大,导致沉砂不能全部排出,部分被卷入溢流的缘故。换言之,若要获得较细的溢流产品,磨矿细度要细,也就是说溢流细度升值要小。实例一、二和三指出了溢流细度升值范围为16~23个,一般控制在15~30个之间,见表2。
现有技术中,沉砂夹细现象非常严重,究其原因,磨矿细度太细了,溢流细度升值太小了,可见,溢流细度升值小,势必会带来磨矿与分级效率双低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能有效克服沉砂夹细缺陷,且磨矿与分级效率高的能提高磨矿效率与分级效率双高的方法。
本发明所述的能提高磨矿效率与分级效率双高的方法,实现本发明目的所采用的设备结构为:一段棒磨磨矿机的一端为给矿入口,另一端为一段磨矿机排矿出口,一段磨矿机排矿出口通过渣浆泵与水力旋流器的给矿口连接,水力旋流器的沉砂嘴通过管道与二段球磨磨矿机的给矿入口连接,管道上连接有渣浆泵,二段磨矿机排矿出口通过渣浆泵与水力旋流器的给矿口连接,具体方法是:
a.根据浮选给矿细度的要求将此细度降低45-50%,即得到磨矿细度;
b.磨矿机磨至经步骤a设定的磨矿细度的矿浆,经渣浆泵从给矿口打入到水力旋流器进行分级,矿浆重量百分浓度为50~60%;
c.达到浮选给矿细度的溢流产品,经过溢流管从溢流外管排出,为目的产品,未达到细度的为沉砂或者返砂,从沉砂嘴排出,后经渣浆泵返回二段球磨磨矿机的给矿口进行重复磨矿,二段磨矿机排矿出口通过渣浆泵与水力旋流器的给矿口连接。
步骤b所述的给矿压力为0.1-0.14MPa,水力旋流器D直径规格Ф250~Ф660mm。
磨矿机排矿具有颗粒较粗、粒级较宽和细度较粗这三种特性可以获得磨矿与分级效率双高的结果,本发明与背景理论粒度较细、粒级较窄和细度较细这三种特性是完全相反的。另外水力旋流器结构参数中有一项为dn / dc称内压力比,即给矿口与溢流管的比值,理论认为,水力旋流器内任一半径上,动压头与静压头之和都是相等的。如静压头减少,动压头就会增加,速度头就会增加,颗粒的周速度就会增加,离心力强度就会增加,被分离的颗粒的粒度就会变小。背景技术为追求台时体积处理量,内压力比值超过1 或小于0.7。前一种是增加给矿口的尺寸,而本发明则是增大溢流管的管径,并不是以合理的动压头为目的,dn / dc比值也是本发明的内容之一。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0485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