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导热金刚石/铝复合材料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00686.1 | 申请日: | 2012-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948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刘永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22C21/00 | 分类号: | C22C21/00;C22C1/00;C22C1/10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李建英 |
地址: | 100095***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导热 金刚石 复合材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子封装材料领域,涉及一种高导热金刚石/铝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微电子发展的今天,芯片的运算速度越来越快。微处理器及半导体器件在应用中时常由于温度过高而无法正常工作。散热问题成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技术瓶颈。第一、二代电子封装材料的性能已不能满足目前的需求。
金刚石具有着良好的物理性能,其室温热导率为600~2200W/(m·K),热膨胀系数0.8×10-6/K,且不存在各相异性。将金刚石与导热性能良好的铝相结合,在特定的工艺条件下可制备出导热性能良好的高性能热控复合材料。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CN102534331A公开了一种高体积分数金刚石/铝导热功能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在800-880℃下保温2-10小时的条件下制备金刚石/铝复合材料。该专利中所述的保温时间过长通常会导致金刚石的石墨化、表面氧化、内部晶体破裂等现象,这些对于最终制备的复合材料性能有较大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基于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高导热金刚石/铝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选取粒径为91-126微米MBD型人造金刚石颗粒,将金刚石颗粒制备成预制体,金刚石预制体放入模具中,将金刚石预制体体积的1.3-1.8倍的Al-Si合金放置在预制体上,其中,Si的质量含量为15%,然后放入加热炉中,在高纯氮气保护下900-950℃保温30-60分钟,即可制得高导热金刚石/铝复合材料。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有益效果,该技术路线可实现金刚石/铝复合材料的快速制备,由于添加了适量的Si元素以及采用较高的温度,可以大大提高液态铝合金的活性,加快浸渗速度,实现快速制备,避免长时间的高温过程,进而避免了金刚石的石墨化、表面氧化、内部晶体破裂等现象,最终制备出的金刚石/铝复合材料性能显著提高。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事例1:
选取91微米MBD型的金刚石颗粒,将金刚石颗粒制备成预制体,预制体放入模具中,将金刚石预制体体积的1.5倍的Al-Si合金放置在预制体上,其中,Si的质量含量为15%,然后放入加热炉中,在高纯氮气保护下900℃保温30分钟,即可制得高导热金刚石/铝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热导率852W/(m·K),线膨胀系数4.46×10-6/K。
实施事例2:
选取100微米MBD型的金刚石颗粒,将金刚石颗粒制备成预制体,预制体放入模具中,将金刚石预制体体积的1.3倍的Al-Si合金放置在预制体上,其中,Si的质量含量为15%,然后放入加热炉中,在高纯氮气保护下910℃保温35分钟,即可制得高导热金刚石/铝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热导率867W/(m·K),线膨胀系数4.41×10-6/K。
实施事例3:
选取106微米MBD型的金刚石颗粒,将金刚石颗粒制备成预制体,预制体放入模具中,将金刚石预制体体积的1.6倍的Al-Si合金放置在预制体上,其中,Si的质量含量为15%,然后放入加热炉中,在高纯氮气保护下925℃保温45分钟,即可制得高导热金刚石/铝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热导率817W/(m·K),线膨胀系数4.37×10-6/K。
实施事例4:
选取126微米MBD型的金刚石颗粒,将金刚石颗粒制备成预制体,预制体放入模具中,将金刚石预制体体积的1.8倍的Al-Si合金放置在预制体上,其中,Si的质量含量为15%,然后放入加热炉中,在高纯氮气保护下950℃保温60分钟,即可制得高导热金刚石/铝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热导率788W/(m·K),线膨胀系数4.31×10-6/K。
实施事例5:
选取110微米MBD型的金刚石颗粒,将金刚石颗粒制备成预制体,预制体放入模具中,将金刚石预制体体积的1.5倍的Al-Si合金放置在预制体上,其中,Si的质量含量为15%,然后放入加热炉中,在高纯氮气保护下900℃保温30分钟,即可制得高导热金刚石/铝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热导率961W/(m·K),线膨胀系数4.35×10-6/K。
实施事例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未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0068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熔化炉用轨道滑动机构
- 下一篇:钢丝绳张力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