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紫精化合物电致变色材料及其电致变色器件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75279.X | 申请日: | 2012-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650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13 |
发明(设计)人: | 徐春叶;李梅;郑建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C09K9/02 | 分类号: | C09K9/02;C07F9/6558;G02F1/153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马佑平 |
地址: | 230026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化合物 变色 材料 及其 器件 | ||
1.一种紫精化合物电致变色材料,其为化合物二氯化1-(咔唑-N-己基)-1’-(膦酸-2-乙基)-4,4’联吡啶盐,其结构式如下:
2.一种制备权利要求1所述紫精化合物电致变色材料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1)溴化1-(膦酸二乙酯-2-乙基)-4,4’联吡啶盐的合成
按比例称取4,4’-联吡啶和2-溴二乙基膦酸二乙酯,溶于有机溶剂中后,在50~80℃下回流20~30小时,得到固体溴化1-(膦酸二乙酯-2-乙基)-4,4’联吡啶盐;
(2)二溴化1-(溴己基)-1’-(膦酸二乙酯-2-乙基)-4,4’联吡啶盐的合成
将步骤(1)所得的溴化1-(膦酸二乙酯-2-乙基)-4,4’联吡啶盐放于有机溶剂中加热至100~150℃回流,随后向其中滴加1,6’-二溴己烷,反应12~48小时后,得二溴化1-(溴己基)-1’-(膦酸二乙酯-2-乙基)-4,4’联吡啶盐;
(3)二氯化1-(咔唑-N-己基)-1’-(膦酸二乙酯-2-乙基)-4,4’联吡啶盐的合成
将氢氧化钠溶于二甲基亚砜中搅拌,加入咔唑和二溴化1-(溴己基)-1’-(膦酸二乙酯-2-乙基)-4,4’联吡啶盐,室温下搅拌5~6小时;过滤,减压蒸馏除去DMSO;将上述混合物溶于甲醇中,加入盐酸使膦酸脱酯化;分别在水、乙酸乙酯中洗涤,得到纯净的二氯化1-(咔唑-N-己基)-1’-(膦酸-2-乙基)-4,4’联吡啶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和/或步骤(2)还包括后处理步骤:将回流后的混合物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并用低极性有机溶剂洗涤沉淀。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4,4’-联吡啶、2-溴二乙基膦酸二乙酯和有机溶剂的物质的量和体积比为1:0.8~1.2:100~500mol/mol/mL。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1,6’-二溴己烷与溴化1-(膦酸二乙酯-2-乙基)-4,4’联吡啶盐的摩尔比为1:0.7~1.2。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咔唑和二溴化1-(溴己基)-1’-(膦酸二乙酯-2-乙基)-4,4’联吡啶盐的物质的量比为2~5:1。
7.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其包括第一电极和与该第一电极相对的第二电极;在所述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的任一个上的电致变色层;和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电介质层;其中所述电致变色层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电致变色材料。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包括:第一透明导电衬底,置于第一透明导电衬底表面的多孔半导体薄膜,和吸附于多孔导电半导体薄膜表面的权利要求1所述电致变色材料,所述电致变色材料与电介质层相接触。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包括:第二透明导电衬底,置于第二透明导电衬底表面的多孔半导体薄膜,和吸附于多孔导电半导体薄膜表面的三苯胺物质,所述三苯胺物质与电介质层接触。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苯胺物质为(4-联苯胺)苯甲基膦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75279.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食品不耐受性检测的检测装置
- 下一篇:紧定螺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