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回收利用肉丸、鱼丸水煮液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63306.1 | 申请日: | 2012-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347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0 |
发明(设计)人: | 陈锦权;方婷;孙沈鲁;罗章秀;李照禄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农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L1/22 | 分类号: | A23L1/22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0002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回收 利用 肉丸 鱼丸 水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废水利用领域,涉及一种肉丸、鱼丸加工过程中水煮液的回收利用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肉制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肉制品中肉丸、鱼丸深受欢迎。随着食品工业化得发展,肉丸、鱼丸的产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相应地水煮液大量增加。每生产一吨的肉制品,其废水排放总量约为 70~100 吨。从肉丸、鱼丸水煮液原液中,检测出 COD 为 19.4 g/L、氨氮为 42 mg/L、硝酸盐氮(以 N 计)为 7.6 mg/L、pH 值为 5.0,超过了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因此,目前水煮液的处理成为肉丸、鱼丸生产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肉丸、鱼丸生产企业对水煮液都是采用普通的废水处理方法除去,难以达到理想得处理效果,在耗费大量成本的同时,对环境还是存在一定的污染。因为像生产加工贡丸这样的肉制品的废水与一般的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不同,具有单位产品的污水排放量大和污染物浓度高的特点,采取一般的污水处理工艺较难达到理想的处理效果。这类废水中的有机物组分有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可以经过回收利用,变废为宝,创造额外价值。但是,水煮液的初始浓度约为1%,其中所含有的可溶性物质偏低,回收成本高,以致于失去了回收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用较低成本对肉丸、鱼丸水煮液进行回收利用,这样既解决了肉丸、鱼丸加工企业水煮液处理的问题,降低了肉丸、鱼丸水煮液对环境的污染,与此同时还能将浓缩后的肉丸、鱼丸水煮液制作成调味料,产生商业价值。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的一种回收利用肉丸、鱼丸水煮液的方法,该方法是利用肉丸或鱼丸水煮液进行增浓,然后进一步冷冻浓缩,所得的浓缩液用于加工调味品,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在肉丸、鱼丸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水煮液A,通过增浓使其可溶性物质的质量浓度增至4~7%;增浓是指将水煮液A反复用于肉丸或鱼丸加工过程的水煮,使水煮液A中的可溶性物质不断增加,增至质量浓度为4~7%的水煮液B;
(2)将水煮液B经淀粉酶水解、除杂得到液体C,再对液体C进行换热降温处理;
(3)对换热降温处理后的液体C进行冷冻浓缩,将其浓缩至质量浓度为20~35%的液体D;
(4)将得到的液体D加工成调味品。
所述淀粉酶为α-淀粉酶,水解温度为80~90℃,水解时间为5~10min,添加量为每千克水煮液用酶8~14个单位。
所述除杂的步骤为:先进行过滤,除去肉渣;然后再采用碟式分离机去除油脂,其转速为4000~8000 r/min,得到液体C。
所述冷冻浓缩采用悬浮式冷冻浓缩,冷冻浓缩参数:冷媒温度为-15~-24℃,刮刀转速为100~200r/min,浓缩至浓度为20~35%。
所述冷冻浓缩过程中产生的冰晶用于液体C的换热降温;或作为配料应用到鱼、肉浆的斩拌过程中,实现水煮液零排放。
所述调味品的制作为:将液体D进行调配后经过罐装、杀菌工序做成调味罐头或通过干燥方法制备成粉末调味品。
所述换热降温处理是在密闭条件下完成的,分为两个过程,首先利用自来水换热至25~35℃,然后再利用冰水换热至0~4℃。
本发明首先利用重复使用肉丸、鱼丸水煮液的方法来增浓,使其浓度由约为1%升至4~7%,这样可以减少生产过程中水煮液的用量,提高可溶性物质的含量;然后采用冷冻浓缩技术对高浓度的水煮液进行浓缩,浓缩液进行适当的调配后可经过罐装、杀菌工序可做成调味罐头或通过干燥方法制备成粉末调味品。同时,冷冻浓缩过程中产生的冰晶可以用于肉丸、鱼丸换热工序或者生产工序中中,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达到水煮液零排放效果。
本发明的显著优点:
本发明结合了重复使用水煮液增浓方法和冷冻浓缩技术对肉丸、鱼丸水煮液进行回收利用,减少生产过程中水煮液的用量,最终将水煮液转换成调味罐头或粉末调味品,变废为宝,创造额外价值;而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达到水煮液零排放效果,同时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也避免了以往直接浓缩成本太高的问题,为企业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包括对肉丸、鱼丸水煮液回收利用处理工序,所述工序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农林大学,未经福建农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6330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