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通过氢离子流速判别食品安全性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62141.6 | 申请日: | 2012-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230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8 |
发明(设计)人: | 许越;谢尔盖·莎波拉;斯韦特兰娜·莎波拉 | 申请(专利权)人: | 旭月(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02 | 分类号: | G01N33/02;G01N33/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0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过 氢离子 流速 判别 食品 安全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氢离子流速判别食品安全性的方法,用于判别食品是否存在过量的有害微生物,是一种对食品安全性的非破坏性检测方法,属于轻工业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食品是人类生活中最为重要物品之一,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由于日常生活环境中充满了有害微生物,食品很容易受到有害微生物的污染,影响食品的食用安全性。尽管目前已经有诸多检测食品上附着的有害微生物的方法,世界各国也都颁布了大量的强制性检测标准,但这些方法和标准的共同特点都是就可能危及食品安全的有害微生物分项检测其数量是否超出规定的阈值,有着比较明显的缺陷。首先,食品的生产和存储环境非常复杂,其中可能存在一些人们尚未认识到的有害微生物;其次,不同有害微生物之间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导致其危害性增强。传统的有害微生物检测方法对此无能为力,很容易将不安全食品误认为安全食品,对食用者的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如果食品被有害微生物污染,有害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会导致流入或流出食品表面的氢离子(化学式H+)的流速发生变化。有害微生物的共同特征之一就是其生命活动会导致氢离子流速的变化,而且氢离子流速对于有害微生物的数量非常敏感,利用已经公开报道的非损伤微测技术,可以精确测量进出食品样品表面的氢离子流速。
因此,以氢离子流速为检测指标能够建立起全新的检测方法,判别食品的安全性。该方法既无需事先推断被测食品可能受到哪一类有害微生物的污染,又无需长时间的前处理,大大降低了检测工作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以固体或半固体状态、存在可区别于外界的表面的食品为样品,通过测量进出食品样品表面的氢离子的流速来判别食品的安全性。
测量之前仅需将食品样品在10mmol/L的葡萄糖溶液中浸泡5-10分钟,很多被判别为安全的食品可以在测量后直接食用。
通过氢离子流速判别食品安全性的实验设计为:将食品样品在10mmol/L的葡萄糖溶液中浸泡5-10分钟,之后测量进出食品样品表面的氢离子流速值,每10秒测量一个数据共测量15分钟,将15分钟时间内获得的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测得的流速值,通过测得的氢离子流动方向及流速数值的大小来判别被测食品的安全性。测量食品样品氢离子流速的具体操作方法按照已公开的非损伤微测技术文献执行。
通过氢离子流速判别食品安全性的具体判别方法为:当测得的氢离子的流动方向为流入食品样品表面且流速值的绝对值大于等于1.0nmol m-2 s-1时,判别食品样品为安全食品,可长期食用;当测得的氢离子流速值的绝对值小于1.0nmol m-2 s-1时,也判别样品为安全食品,可长期食用;当测得的氢离子的流动方向为流出食品样品表面且流速值的绝对值大于等于1.8nmol m-2 s-1时,判别食品样品为重污染食品,不建议食用;当测得的氢离子的流动方向为流出食品样品表面且流速值的绝对值大于等于1.0nmol m-2 s-1但小于1.8nmol m-2 s-1时,判别食品样品为轻度污染食品,可在短期内食用不建议长期食用。
通过氢离子流速判别食品安全性的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不仅无需事先推断可能污染被测食品的有害微生物的种类,有效避免了漏检的可能性,而且无需对被测食品进行微生物培养等长时间的前处理,能够实现快速检测。该方法操作非常简单,灵敏度极高,而且能够发现有害微生物可能存在的相互间协同加强危害性的现象,结果准确可靠,适宜在一般餐饮企业和普通家庭大规模推广使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做出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从市场上随机购买某一品牌的袋装面包片一袋,立即取出其中一片面包片在10mmol/L的葡萄糖溶液中浸泡10分钟,之后测量进出面包片表面的氢离子流速值,每10秒测量一个数据共测量15分钟,将15分钟时间内获得的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测得的流速值。测量结果显示氢离子的流动方向为流入面包片表面,流速值的绝对值为1.28nmol m-2 s-1。因此从市场上直接购买的面包片为安全食品,可放心食用。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旭月(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旭月(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6214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灵芝孢子虫草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