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减振器中的波纹管通风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61898.3 | 申请日: | 2012-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622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N·阿克尔曼 | 申请(专利权)人: | ZF腓特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9/32 | 分类号: | F16F9/32;F16F9/38;F16J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苏娟;冯思思 |
地址: | 德国腓特***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减振器 中的 波纹管 通风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用于减振器的波纹管通风装置。
背景技术
从构成该前序部分的文献DE 103 06 121B4中获知一种减振器,其包括一个在汽缸内轴向可动的活塞杆,其中该活塞杆由一个波纹管包围。波纹管的第一端部在活塞杆侧固定,第二端部在汽缸侧固定,其中活塞杆内的波纹管通风装置用于波纹管内的环形空间和活塞杆侧的连接支座的对面的区域之间的空气交换。活塞杆侧的连接支座的对面的区域例如位于汽车车身的内部,因此例如与车轮罩相比能够更好地被保护不受有害的污染和潮湿影响。因此在环形空间内存在较少加载的大气,使得活塞杆也比常规的波纹管实现方式得到明显更好的保护。
相应于DE 103 06 121B4的设计的缺点是由于引入通风通道使活塞杆横截面变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在具有波纹管的减振器中实现通风功能,其中避免活塞杆横截面的减小。
根据本发明该任务如下解决,连接支座在活塞杆的外部具有至少一个通风通道,该通风通道连接环形空间与连接支座的对面的区域。
活塞杆可以具有常规的设计,由此与现有技术相比能承受更大的负载。
根据一个有利的从属权利要求,支座的壳体具有至少一个通风通道。因此在汽车车身中不必制造为该功能所需要的孔。
在另一种设计方案中连接支座具有至少一个弹性体,所述弹性体在径向支撑在壳体上,其中通风通道在弹性体的径向外侧构建。因此也可以使用已知的弹性体。
为能够尽可能简单地制造用于连接支座的壳体,连接支座具有至少一个弹性体,用于隔绝活塞杆的振动,其中通风通道至少在一个纵向区段上由弹性体限定。
此外规定,壳体具有用于该至少一个弹性体的定心环岸,其中通风通道被构造在至少一个定心环岸内部。这种解决方案特别节省位置。
在一个替代解决方案中,通风通道在连接支座的活塞杆侧的支承座圈的径向外侧延伸。在该解决方案中主要的是在活塞杆和连接支座之间存在最大的力传递。
通风通道可以至少在一个纵向区段上由在连接支座的内部的活塞杆侧的支承座圈限定。这种变形方案也遵循能够为连接支座使用尽可能简单的壳体的思想。
通常在减振器中会使用附加弹簧,其在活塞杆的回缩位置起作用。当连接支座与一个在环形空间内设置的附加弹簧共同作用时,那时通风通道的一个纵向区段可以由连接支座的一个朝向环形空间的方向的盖板侧面构建。如已经多次提到的那样,在该变形方案中也可以使用简单的壳体几何结构。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连接支座的壳体内的通风通道。
图2示出了连接支座的部件内的通风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具有汽缸3和一个在其内沿轴向运动的活塞杆5的减振器1的原理图。活塞杆5由波纹管7包围,波纹管7固定在汽缸侧在汽缸3的外周面9上。波纹管7的第二端部固定在活塞杆侧的连接支座11上。连接支座11具有一个固定区域13,该固定区域例如与汽车车身15连接。象征性地表示出用于汽车车身15内和连接支座内的固定件的孔17。
此外连接支座11具有壳体19,至少一个弹性体21被设置在其内并且在径向进行支撑。该弹性体21用于隔绝活塞杆5相对于汽车车身15的振动。活塞杆5和弹性体21之间的力传递通过支承座圈23实现,该支承座圈通过它的两个盖板面25、27与弹性体21连接。
此外连接支座11在活塞杆5的外部具有至少一个通风通道29,所述通风通道将波纹管7内的环形空间31和活塞杆侧的连接支座11对面的区域33相连接。在该实施例中通风通道29在壳体19内沿径向位于在弹性体21外侧,具体说在用于该至少一个弹性体21的定心环岸35内。通风通道29由至少一个简单的轴向钻孔构成。壳体19的该区域仅承受非常小的负荷。
图2示出了另外一种可选的变形,其中通风通道29至少在纵向区段29a上由弹性体21限定。沿径向在支承座圈23外面,弹性体21具有通风通道29。圆环形弹性体21可以在内径和/或外径处具有通风通道的上述纵向区段29a、29b。在在外径上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活塞杆侧的支承座圈可以构造为没有通风通道。此外支承座圈23也可以具有至少一个通孔29c作为通风通道29的一部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ZF腓特烈斯哈芬股份公司,未经ZF腓特烈斯哈芬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6189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轮压式汽车遮阳棚
- 下一篇:防火型建筑防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