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提高储层勘探精度的拟全三维地震采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61780.0 | 申请日: | 2012-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232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8 |
发明(设计)人: | 严峰;梁向豪;王乃建;彭更新;王彦峰;周翼;苏欢欢;陈学强;高国成;段孟川;刘新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1/28 | 分类号: | G01V1/2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实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3 | 代理人: | 刘天语;汤琦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提高 勘探 精度 三维 地震 采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石油地震勘探技术,涉及复杂油气藏区的采集,是一种提高储层勘探精度的拟全三维地震采集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储层油气藏地震勘探中,主要采用方位较窄的线束三维采集方法,该方法相比二维地震资料品质有了显著提高,深层弱反射信号得到加强,在地震剖面上基本能够识别大的溶洞体和断裂系统,但由于其方位较窄,导致地质体通常在crossline方向偏移不充分,无法精确描述缝洞体,同时由于地震资料方位窄,难以开展分方位裂缝描述,裂缝预测精度相对较低。但由于该方法具有成本优势,同时能够解决开发初期的钻探目标问题,因此,在三维空白区该方法仍然不失为一种实用技术。
高密度全方位三维是一种强化的地震采集方法,在地下地质目标埋藏相对较浅(3000m以内)的地区应用较多,且以高密度为主,该方法主要通过增加空间采样密度和观测方位宽度,得到高质量的数据体,是解决复杂地质体和小断裂系统成像的有效方法。但对于目的层埋藏深(大于5000m)的储层,在应用时要占用大量的采集设备和人力,导致勘探投入十分高昂,推广应用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裂缝预测精度高,成本投入低的提高储层勘探精度的拟全三维地震采集方法。
本发明采用以下步骤实现:
1)收集目标工区已有三维地震数据和施工资料,施工资料包括面元大小、激发参数、接收参数、最大炮检距、目的层埋藏深度;
所述的已有三维地震数据最大炮检距≥0.8倍的目的层埋藏深度。
2)计算目标工区已有三维地震数据的已有三维覆盖次数横纵比和已有三维排列片横纵比:
已有三维覆盖次数横纵比=已有三维横向覆盖次数/已有三维的纵向覆盖次数;
已有三维排列片横纵比=已有三维最大非纵距/已有三维的纵向最大炮检距;
所述的两个横纵比均大于0.3;
3)拟合方式选择
采集目标工区新三维地震数据,将新三维地震数据的观测系统与已有三维地震数据的观测系统进行正交拟合;
所述的正交拟合是新三维地震数据观测系统的接收线和炮线分别与已有三维地震数据观测系统的炮线和接收线垂直,新三维地震数据观测系统的接收点、激发点与已有三维地震数据观测系统的接收点、激发点错开;
所述的新三维地震数据与目标工区已有的三维地震数据面元大小相同,激发参数、接收参数尽量一致;
所述的新三维地震数据,其中新三维排列片横纵比=新三维最大非纵距/新三维的纵向最大炮检距;
所述的新三维排列片横纵比和已有三维排列片横纵比相加大于0.85。
4)将已有三维地震数据和新三维地震数据融合,作为新的数据体进行处理,完成拟全三维地震数据采集。
所述的融合是指将以往已有三维地震数据和新采集的三维地震数据按坐标重新统一置观测系统和进行面元划分;
所述的处理是指首先对已有三维地震数据和新采集的三维地震数据进行统一野外静校正,进行子波、能量、频率等一致性处理,使资料无缝拼接。
拟全三维排列片横纵比=新三维排列片横纵比+已有三维排列片横纵比
若新三维排列片横纵比+已有三维排列片横纵比>1,则拟全三维排列片横纵比=1。
本发明效果如下:
1)和以往较窄方位三维相比,融合后的新数据体弥补了crossline方向地震资料的不足,提高了地质目标的偏移归位精度,同时,融合后的新数据体覆盖次数得到大幅度提升,信噪比相应得到提高;
2)融合后的新数据体基本可以达到全方位级别,可以进行分方位处理,分方位角道集内数据信噪比提高,从而实现分方位裂缝预测,提高裂缝预测精度;
3)采用本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原有地震资料,基本达到全三维效果,和全方位高密度三维相比,可以节约勘探成本1/3左右。
4)由于目前富油气区常规三维基本全覆盖,因此采用本方法可以以低成本获取宽方位资料,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本发明实验应用融合后的新数据体信噪比明显提高,分方位后各角度道集内面元属性相对均匀,为裂缝预测提供了高精度资料。
附图说明
图1拟全三维观测系统示意图,(a)已有三维观测系统,(b)新采集三维观测系统,(c)拟全三维观测系统;
图2拟全三维观测系统炮检点分布示意图;
图3观测系统炮检距分布属性对比图,(a)已有三维炮检距分布,(b)新采集炮检距分布,(c)拟全三维炮检距分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6178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