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电机电梯曳引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46310.7 | 申请日: | 2012-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420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7 |
发明(设计)人: | 梅从立;周少青;廖志凌;刘国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B66B11/08 | 分类号: | B66B11/08;B66B5/02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卢亚丽 |
地址: | 21201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机 电梯 系统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机房电梯驱动装置,特别是一种实现双电机曳引系统冗余控制的双电机电梯曳引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无机房电梯是根据市场需要,为省去电梯机房的布置空间而开发的一种电梯机型,无机房电梯不仅结构紧凑、节省空间,而且节能高效。无机房电梯曳引机构通常有两种布置方式:一种是曳引机位于井道底部,简称下曳引;另一种是曳引机位于井道顶部,简称上曳引。
现代电梯控制系统中,如何提高电梯的可靠性,即保证在故障情况下仍能够维持系统工作是最为重要的。目前国内外电梯的驱动装置大部分都是曳引式,它的优点很明显,简化了电梯结构。但采用的都是单电机曳引系统,当电机出现故障时,可能导致电梯下坠,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故障时必须停机修复,而且如果在商场高峰时期停机修复,将导致顾客的不满和投诉,给商场带来负面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通过增加系统的冗余性,即在电梯中设置两台电机曳引轿厢,提高电梯的可靠性,当检测到一台电机出现故障时,迅速将系统切换到单机运行模式,使得电梯仍能继续工作,使停机损失降到最低。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双电机电梯曳引系统,包括设置在井道顶部和底部两台曳引机、上曳引轮、下曳引轮、曳引绳、轿厢、对重、导向轮A、反绳轮A、反绳轮B、轿厢绳头板以及用于检测电梯运行情况的检测控制系统, 两台曳引机通过曳引绳、导向轮A连接对重,对重的另一端与下曳引轮相连,对重位于轿厢的后方,轿厢上方的一端固定在轿厢绳头板上,通过反绳轮A和反绳轮B连接上曳引轮,轿厢的下端连接下曳引轮,整体构成环形结构。下曳引部分的曳引轮和导向轮呈倒“U”型布置,即轿厢的下端通过反绳轮C、导向轮B和导向轮C连接下曳引轮。
一种上述双电机电梯曳引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增加系统的冗余性,即通过在电梯中设置两台电机曳引轿厢的双电机起升机构,提高电梯可靠性,所述方法的具体步骤为:(a)当电梯正常运行时,所述两台曳引机同时工作,使电梯处于双机运行模式;(b)当检测控制系统检测到所述两台曳引机中的一台电机出现故障时,迅速将系统切换到单机运行模式,使电梯仍继续工作。步骤(b)中的故障包括任何一个传动链上的减速机、电动机或变频器出现的故障。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该机构采用的双电机起升机构中,新机构装机功率可以减少30%~50%,且所配电机可以相应减小,降低了系统成本。经过核算,实际上2个电机的传动系统比单电机起升机构成本要低。解决了系统出故障时,塔机必须停机检修的问题。由于采用双传动方案,任何一个传动链上的减速机、电动机或变频器出现故障时,电梯还可起升一定的载荷,因而降低了用户的停机损失。
2、两台曳引机之间通过检测控制系统运行状态进行诊断,实现在故障状态下由双机运行模式切换到单机运行模式,实现了冗余控制,即使出现故障电梯也能继续工作,减轻维修压力,避免高峰时期停机带来的顾客不满与投诉,也大大提高电梯的可靠性,并使得系统成本有所下降。
3、井道下端设置反绳轮和导向轮,增加摩擦面积,特别是曳引轮与曳引绳的接触面积,使效率更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双电机电梯曳引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曳引轮;2、下曳引轮;3、轿厢;4、对重;5、导向轮A;6、导向轮B;7、导向轮C;8、反绳轮A;9、反绳轮B;10、反绳轮C;11、轿厢绳头板;12、检测控制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双电机电梯曳引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包括设置在井道顶部和底部两台曳引机、上曳引轮1、下曳引轮2、曳引绳、轿厢3、对重4、导向轮A5、反绳轮A8、反绳轮B9、轿厢绳头板11以及用于检测电梯运行情况的检测控制系统12, 两台曳引机通过曳引绳、导向轮A5连接对重4,对重4的另一端与下曳引轮2相连,对重4位于轿厢3的后方,轿厢3上方的一端固定在轿厢绳头板11上,通过反绳轮A8和反绳轮B9连接上曳引轮1,轿厢3的下端连接下曳引轮2,整体构成一种特殊的环形结构。下曳引部分的曳引轮和导向轮呈倒“U”型布置,即轿厢的下端通过反绳轮C10、导向轮B6和导向轮C7连接下曳引轮2。井道下端设置反绳轮和导向轮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摩擦面积,特别是下曳引轮2与曳引绳的接触面积,使得效率更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4631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