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改善MOS管的栅极漏电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210442282.1 | 申请日: | 2012-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113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1 |
发明(设计)人: | 成鑫华;许升高;罗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1/28 | 分类号: | H01L21/28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11 | 代理人: | 王函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善 mos 栅极 漏电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半导体集成电路中半导体工艺方法,具体涉及一种改善MOS管的栅极漏电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深亚微米集成电路CMOS工艺中,掺杂的多晶硅依然作为重要的栅极导电材料而不可替代。但是,为了降低栅极电阻以得到更快的操作速度,最常见的方式是在掺杂的多晶硅层上形成难熔金属硅化物层,此多晶硅层和其上的金属硅化物层组成复合栅极结构,被称为多晶硅化金属栅极(Polycide Gate)。
在多种难熔金属硅化物中,硅化钨(WSix)是最常用的多晶硅化金属栅极材料,具有低电阻和高热稳定性等优点。硅化钨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方式:化学气相淀积(CVD)和物理气相淀积(PVD)。前者(CVD)通常采用六氟化钨(WF6)和DCS(SiH2Cl2)反应生成硅化钨,但反应过程中氟离子会穿过多晶硅层进入栅氧层,影响栅氧的质量。后者(PVD)采用硅化物合金靶材溅射的方式生成硅化钨,淀积温度低,速度快。
当器件尺寸缩小到一定程度之后,MOS管的源区(source)和漏区(drain)的接触孔和栅极之间的距离会设计的非常小。再加上受光刻套准精度的影响,源漏区的接触孔甚至可能与栅极形成交叠,如图1所示。为了防止在上述情况下栅极与源漏区形成短路,通常会在栅极外部包覆一层介质层,如图2中的栅极介质隔离层106和栅极侧墙介质层108。
常规工艺制作的MOS管栅极如图2所示,常规工艺中,多晶硅化钨金属栅极的制作流程如下:在硅衬底101上依次淀积栅氧层102、多晶硅层103、硅化钨层104和栅极介质隔离层106,然后利用光刻和各向异性刻蚀形成栅极图形。其中栅氧层102和多晶硅层103分别是利用高温炉管氧化和低压化学气相淀积法形成,硅化钨层104是利用物理气相淀积法形成。形成栅极图形后再进行高温热处理,包括在惰性气体(如氮气)氛围中进行热退火以改善硅化钨电阻以及均匀性、高温氧化以修复刻蚀过程中造成的等离子体损伤和形成侧壁氧化层107。最后,制作栅极侧墙介质层108。在栅极到源漏区接触孔110(contact)的距离很小的情况下,再加上受光刻套准(over layer)精度的影响,源漏区接触孔110可能会接触到栅极,所以需要在栅极外部包覆介质层以保护栅极不被损伤。由于物理气相淀积法生长的硅化钨晶粒较小,在后续的高温热处理过程中,硅化钨的晶粒会增大数倍,这会导致在栅极的硅化钨层104两侧形成大的鼓包,如图2所示。硅化钨层104两侧的大鼓包会导致栅极侧墙介质层108在鼓包处异常偏薄,严重的情况下会使侧墙断开,如图3所示。由于源漏区接触孔110和栅极的距离极小,甚至发生交叠,因此上述的栅极侧墙介质层的薄弱点会引起巨大的栅极漏电,甚至栅极短路。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改善MOS管的栅极漏电的方法,该方法避免MOS管的栅极硅化钨层晶粒在高温制程中剧烈增大,改善栅极的侧墙形貌,从而极大地减小栅极漏电。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改善MOS管的栅极漏电的方法,包含的主要步骤如下:
1.1.在硅衬底上形成一层栅极介质层;
1.2.在上述的栅极介质层上形成一层掺杂多晶硅层;
1.3.在上述的掺杂多晶硅层上形成一层硅化钨层;
1.4.在上述的硅化钨层上形成一层低阻金属层;
1.5.重复1.3和1.4步骤,直至栅极金属层的厚度满足器件需求;
1.6.在上述组合的栅极金属层上形成一层栅极介质隔离层;
1.7.利用光刻和各向异性的干法刻蚀形成栅极图形;
1.8.栅极图形形成后进行高温热处理;
1.9.制作栅极侧墙介质层。
步骤1.1中,所述栅极介质层是通过湿氧氧化形成,厚度为20-40埃。
步骤1.2中,所述掺杂多晶硅层为掺杂了磷元素或硼元素的掺杂多晶硅,所述掺杂多晶硅层通过低压化学气相淀积法生长,其厚度为1000~6500埃。
步骤1.3中,所述硅化钨层的淀积方式是物理气相淀积法,包括但不限于物理溅射;所述硅化钨层的厚度为100~450埃。
步骤1.4中,所述低阻金属层的材料包含但不限于钛、氮化钛、氮化钨、镍、钴,该低阻金属层的厚度为20~150埃。
步骤1.5.重复1.3和1.4步骤,直至栅极金属层的厚度满足器件需求;即在数层硅化钨层之间可以插入一层或多层低阻金属层。
步骤1.6中,所述栅极介质隔离层的厚度为1200-1800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4228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H01L 半导体器件;其他类目中不包括的电固体器件
H01L21-00 专门适用于制造或处理半导体或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设备
H01L21-02 .半导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4 .非专门适用于包含在H01L 31/00至H01L 51/00各组的单个器件所使用的除半导体器件之外的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6 .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的测试或测量
H01L21-67 .专门适用于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的装置;专门适合于在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或部件的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晶片的装置
H01L21-70 .由在一共用基片内或其上形成的多个固态组件或集成电路组成的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集成电路器件或其特殊部件的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