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3-羟基氮杂环丁烷盐酸盐的合成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41703.9 | 申请日: | 2012-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769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0 |
发明(设计)人: | 李小清;陆国彪;徐国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澳赛诺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205/04 | 分类号: | C07D205/04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俞润体 |
地址: | 311604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羟基 氮杂环 丁烷 盐酸 合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化学领域,具体是一种3-羟基氮杂环丁烷盐酸盐的新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3-羟基氮杂环丁烷盐酸盐是较为重要的常用药物中间体,对于3-羟基氮杂环丁烷盐酸盐的制备,文献报道的是以N-苄基-3-羟基氮杂环丁烷为原料,氢化制得。但是氢化反应杂乱,不易纯化,最终产品的纯化是通过柱层析的方法(US2003/229226)。或者是以N,N-二苯甲基-3-羟基氮杂环丁烷为原料,氢化制得。但是氢化反应的副产品(二苯甲烷)很难除去,最终产品的纯化也是用柱层析的方法(WO2003/106462),并且所使用的原料都比较偏贵,使产品的成本比较高。因此,发展一种成本低,容易操作的合成路线来制备3-羟基氮杂环丁烷盐酸盐,并且使该工艺能够大规模应用到生产上就成为本发明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合成3-羟基氮杂环丁烷盐酸盐的方法,主要解决现有合成方法中存在的反应过程杂乱、反应产物不易提纯和原料偏贵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3-羟基氮杂环丁烷盐酸盐的新合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以叔丁胺和环氧氯丙烷为原料,依次通过环化反应、上乙酰基反应、脱乙酰基反应、得到3-羟基氮杂环丁烷盐酸盐。
本发明的具体合成工艺路线如下:
式中X为溴或氯。其中,
环化反应:氮气保护下以叔丁胺和环氧氯丙烷为原料,其摩尔比为1.1~1.5:1,在异丙醇溶液中,先室温反应24-48小时,再加入碳酸氢钠,其与环氧氯丙烷摩尔比为3~5:1,回流反应3-6小时,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过滤掉固体,母液浓缩溶剂异丙醇得到N-叔丁基-3-羟基氮杂环丁烷(3);
上乙酰基反应:氮气保护下,以醋酐做溶剂,其体积为式(3)物重量的5倍,氯化锌或溴化锌做催化剂,在120~140℃,反应3-10小时;反应结束后,脱溶剂,然后加入水,用乙酸乙酯萃取,再用三氯甲烷萃取,有机相用硫酸钠或硫酸镁干燥,脱溶剂,得到中间体N-乙酰基-3-乙酰氧基氮杂环丁烷(4);
脱乙酰基反应:在1~30%盐酸水溶液中,回流反应4-10小时,脱干水后,加入甲醇和乙酸乙酯加热溶清,冷却重结晶得白色固体,真空干燥,得3-羟基氮杂环丁烷盐酸盐(5)。所述的上乙酰基反应,是以醋酐做溶剂,溴化锌或氯化锌做催化剂,在120~140℃,反应3-10小时。反应结束后,脱溶剂,然后加入水,用乙酸乙酯萃取,再用三氯甲烷萃取。 有机相用硫酸钠或硫酸镁干燥,脱溶剂,得到中间体N-乙酰基-3-乙酰氧基氮杂环丁烷(4),产品是白色固体。核磁结果显示其结构正确,无明显杂质,三步总收率为30%左右。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最大优势是使用了一条新的合成路线,避免了使用相对较贵的原料N,N-二苯甲基-3-羟基氮杂环丁烷和钯碳,避免了相对较危险的加氢反应。产品纯度98%以上,总收率为30%左右。该工艺包含一些简单的反应,易于操作,对生产设备要求不高,由于使用了相对便宜的起始原料,所以,节约了生产成本。该工艺即适合工业大规模化生产,又适合实验室小批量制备。
本发明具有原料便宜、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反应时间较短的特点,适合规模化工业生产。本发明使用了一种新的合成3-羟基氮杂环丁烷盐酸盐路线,通过重结晶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式5物的核磁结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实施方式更好地说明本发明的内容。但本发明不局限于下述实施例。
实施例1:
1)环化反应:
在氮气保护下,往1.0 L三口反应瓶中加入叔丁胺(100.0 g,1.37 mol),异丙醇(500.0 mL)和环氧氯丙烷(115.0 g,1.24 mol)。然后在常温下搅拌反应24-48小时。 加入碳酸氢钠 (315.2 g,3.75 mol)。然后升温回流状态,搅拌反应3-6小时。降温,过滤,减压脱溶剂得到N-叔丁基-3-羟基氮杂环丁烷 (式3)(112.8 g,0.87 mol,纯度:99.0%,收率70.0%)。
2)上乙酰基反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澳赛诺化工有限公司,未经杭州澳赛诺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4170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分离、检测黄曲霉的培养基及方法
- 下一篇:背板、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