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航空煤油的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210439417.9 | 申请日: | 2012-11-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052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1 |
| 发明(设计)人: | 张涛;杨金帆;李宁;王爱琴;丛昱;王晓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10G3/00 | 分类号: | C10G3/00 |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马驰 |
| 地址: | 116023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航空 煤油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木质纤维素衍生平台化合物,完全不依赖化石能源的航空煤油合成路线,具体包括两个步骤:1)由木质纤维素基糠醛类化合物(包括糠醛、甲基糠醛或5-羟甲基糠醛)和支链酮(包括甲基异丁基酮、异丙叉丙酮等)出发通过羟醛缩合反应生成碳链长度为9~16的含氧有机化合物;2)通过负载型金属催化剂对羟醛缩合生成的含氧化合物直接加氢脱氧,从而获得碳链长度为9~16的支链烷烃。与已有报导的工作相比,本工作合成的航空煤油本身就是支链烃,具有较低的凝固点,可广泛用作生物质航空煤油或柴油。
背景技术
目前,世界上的液体燃料主要是以原油为原料,经精馏,裂解,重整等工艺制备,具有不可再生性。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问题的日益加剧,社会的持续发展要求向多能源转化。与化石能源相比,生物质燃料具有可再生性和二氧化碳中性的特点,因而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航空煤油作为目前国际上需求量很大的液体燃料,是一个国家的战略性物资。航空煤油一般是由碳数在6~16间的烷烃组成。目前常见的有Jet-A和JP-8,其中JP-8的组成[2]如下:C8~C15的直链烷烃占35%,C8~C15的支链烷烃占35%,C7~C10的芳香烃占18%,C6~C10的环烷烃占7%。从保护环境、国家能源安全以及潜在的经济价值三方面考虑,需要大力发展生物质航空煤油技术。
生物质燃料的兴起经历了一定的发展过程。第一代生物质燃料以淀粉,动植物油为原料通过发酵,酯交换等反应制备的生物乙醇和生物柴油,这种路线以可食用生物质为原料,成本太高且与人争地,不适合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因此,第二代生物质燃料以农林废弃物为原料主要通过三种途径生成燃料:1)通过将生物质气化处理生成合成气,经过费托合成制取烷烃,该过程工艺比较成熟,但是需要高温高压的条件,能耗巨大;2)高温热解生物质制取生物质油,脱氧升级成液态燃料。该过程复杂,且制得的生物质油品质较差,无法直接用作发动机燃料,需进行进一步精炼;3)利用生物质通过化学及生物处理(包括水解、发酵、选择性加氢等)得到的小分子平台物。以这些小分子平台化合物为原料通过碳-碳偶联反应获得具有航空煤油链长(C9~C15)含氧有机化合物。最后,通过对这些含氧有机化合物进行加氢脱氧制取液态烷烃,该过程条件相对比较温和,合成路线灵活。
已有技术中关于生物质衍生物制备航空煤油的方法有:
Dumesic等人在专利[US7,671,246]报道了羟甲基糠醛或糠醛与丙酮通过碱催化的羟醛缩合反应,羟醛缩合反应经过低温加氢和加氢脱氧等步骤制取C8~C15范围的液态烷烃。他们采用Pt/SiO2-Al2O3作为加氢脱氧催化剂,采用固定床四相流反应器(氢气、固体催化剂、水相反应液及十六烷萃取相),反应过程中需要向原料中加入十六烷,工艺比较复杂(Science,2005,308,1446-1450)。为解决这个问题,专利[US7,880,049]采用磷酸化的铌氧化物作载体,不使用十六烷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从而简化了工艺(ChemSusChem,2008,1,417-424)。但是该路线存在下列问题:1)羟甲基糠醛或糠醛与丙酮羟醛缩合产物中同时含有一聚和二聚产物。其中一聚产物碳链长度(C8或C9)比较短不能达到航空煤油的沸点要求,从实用角度需要提高C9~C16含氧化合物中间体的选择性。2)采用该方法合成的烷烃均为直链烷烃,这些烃类的凝固点较高(正十五烷:8.5~10℃;正十四烷:5.8℃;正十三烷:-5.5℃;正十二烷:-12℃;正十二烷:-25.8℃),不符合航空煤油的要求(低于-40℃),需要通过进一步加氢异构处理才能用作航空煤油。3)糠醛(或羟甲基呋喃)和丙酮羟醛缩合产物为固体,所以羟醛缩合以及加氢脱氧过程中都必须使用溶剂,导致设备效率降低和运行成本加大。4)羟醛缩合反应产物必须先低温加氢然后再加氢脱氧,从实用角度需要开发一步加氢脱氧的工艺和催化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3941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网站体检评分标准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双模双待移动终端及其通讯方法





